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贾娇

变脸、吐火是川剧的一大特色。6月25日下午,当资中县木偶剧团的演职人员将木偶加入川剧特色,让“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二季度主题采访团惊叹。

木偶,根据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资中木偶,则是属于中型杖头木偶,从清代传续下来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资中县木偶剧团副团长、青年演员李飞龙介绍,早先的木偶戏,演员在帷幕后面,观众“只见木偶不见人”。这几年,资中县木偶剧团不断创新,让演员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真正做到了“人偶合一”,每年至少演出300余场,还曾出访23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偶吐火表演

“90后”木偶演员用青春传承非遗

1995年出生的李飞龙是资中本地人。2012年,17岁的李飞龙看到资中县木偶剧团在招人,因从小就喜欢站在舞台上,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最终成为该剧团的正式一员。

10余年里,李飞龙完成了从青涩稚嫩的新人到技艺娴熟的演员的转变。“我们传统的木偶戏,要将木偶举过头顶。”李飞龙说着便拿了一个木偶现场演示起来,只见他左手托举木偶身体,右手操纵木杖控制木偶动作,动作和表情与木偶同步,眼前的木偶似乎“活”了起来。

“所谓‘人偶合一’,这就要求我们演员唱歌、小品、川剧等啥都得会,只有人学会了,才能更好地传达到木偶身上。”李飞龙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飞龙现场演示木偶表演

资中木偶戏的妙处,既在于表演,也在于制作。

在木偶陈列室时,记者看到了不少巴掌大的清代精木偶。李飞龙介绍,资中木偶戏有上百年的历史,最初木偶表演大都使用“精木偶”,也叫手掌木偶。如今,观众最多时达5万人,因此,近年来木偶剧团对木偶制作进行了创新,不仅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还要够大。

传统文化有了“年轻态”的表达

2007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李飞龙成为了资中县木偶剧团副团长,除了表演之外,他还承担了宣传推广资中木偶戏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精木偶

他表示,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资中木偶戏,喜欢上这项非遗技艺,近年来,资中县木偶剧团开设了抖音号,针对年轻群体加强宣传;在表演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尝试将木偶戏与魔术表演融合;积极拓展研学游,让更多的观众朋友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并积极参与到保护传统非遗艺术的发展当中来。

“目前剧团在职员工有40人,其中演员有18人,年龄从17岁至35岁不等。”李飞龙说,“我们这些年轻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排练、演出,最多的一天演了4场,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虽然辛苦,但是能让更多人看见,就是值得的。”

在李飞龙看来,作为一名青年演员,自己应不遗余力去创作符合时代旋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具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和剧团所有人一起,让木偶戏走出去,共同推广木偶艺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