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的这趟火车离开兰州站,背离黄河向西驶去,大约三个多小时后就能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武威。

说起武威,在旅游资源颇丰富的甘肃,它真的低调得出奇。当人们因黄河记住了兰州、因七彩丹霞记住了张掖、因莫高窟记住了敦煌、不久前又因麻辣烫记住了天水时,武威好像总显得少了些记忆点。

但如果细细回想,那个红到一度走进教科书、如今又作为国旅标志的“马踏飞燕”,就是出土自武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奔马

夏至已至,当天气开始变得炎热。凉州,作为武威的别称,名字里自带的降暑气息仿佛正向你发出邀请。

如果你愿意留一天的时间去探寻这里的故事,相信离开的时候也定会感叹一句:武威,真的被低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下,随着反向旅行的兴起,武威这座西北小城,一如很多“小地方”一样,也开始慢慢走进大众视野。可如果时间退回至盛唐,彼时作为长安以西最大的城市,武威其实早就是一线顶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威天梯山石窟 | ©杨文杰

说起“西北副中心”是如何一步步练成的,时间还要退回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

当年,年轻的霍去病挺进河西,驱逐匈奴,拿下了河西走廊。为了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河西四郡的第一站便被命名为了武威。

别看如今的武威只是西北的一座低调小城,西汉时自设郡起,这里才是那个“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交通大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威雷台汉墓铜车马仪仗 | ©图虫:月上天山

雷台汉墓

熟悉武威的旅人,大多会把雷台当做行程的第一站。若干年前,响当当的铜奔马就是出土自雷台之下的汉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威的雷台汉墓景区

对于拥有这件宝物的自豪感,武威这座小城丝毫没有想要掩饰的意思。

在城区里走走,你就会发现铜奔马的形象几乎融入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文化广场的中央立柱上,公交车的车身上,道路旁的围栏上......甚至可能无意间的一个低头,刚好看到的窨井盖上也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威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铜奔马”元素

如今文物的原件被保存在了甘肃省博物馆。倘若你曾去过甘博,又成功穿过了铜奔马展示窗前层层围堵的人群,有幸来到前排一睹了它的风姿,大概也就能理解武威人的这份自豪感了。

铜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踏燕。从它飞奔向前的矫健身姿中,我们似乎窥探到了汉帝国峥嵘岁月里的河西,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威武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兰州市的甘肃博物馆里,镇馆之宝“铜奔马”就是从武威出土的

南城门楼

说起来,武威的城区并不大,从雷台出来,沿着一条直直的路稍走上一会,当一座大气的城门楼出现在视野的时候,你便已经从城市的北关来到了南关,眼前这座城区里最古朴雄伟的建筑便是武威的南城门楼了。

它始建于隋代,是凉州古八景之一,如今则是作为五凉文化博物馆,用以更好地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日里雄伟大气的南城门楼

走上城楼,视野越过近处的建筑屋顶,向远望向天边。连排巍峨的山脉沿着城市的外围延伸向远方,正刻画着一副属于西北的坚韧风光——祁连山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南城门楼上 远眺远处巍峨的祁连山脉

当历史退回到五凉时期,彼时的中原正经历着“永嘉之乱”的动荡,而祁连山下的凉州却是个相对安定之地。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也相继在此建都。

走进城楼里的五凉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两张表格里统计了这一时期,从中原前来此避难的人士竟有二十万之多,迁徙的同时,中原的文化也随之被带到了这里。

于是在本地文人学士的推动下,本土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那个大家眼里的“偏隅凉州”在这一时期正呈现着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城门楼的建筑里,如今是作为五凉文化博物馆使用

武威博物馆

武威真正成为“西北副中心”是在盛唐时期。如果你想了解武威的这一高光时刻,那武威博物馆便是最佳的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威市博物馆的新馆,刚刚进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行列

当跟随着展馆的动线移至盛唐单元时,你大抵也会在《唐代凉州城》的观影前驻足好一会。眼前,仿佛置身于阁楼的木窗前,在一片琵琶声中,凉州城的繁华尽收眼底。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边塞诗人岑参笔下的凉州城。而当诗句出现在了眼前的观影幕布上时,诗中的意境好似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物馆里的《古代凉州城》观影

当然,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武博的精彩还远不止于此。除了武威的历史,三楼的天梯山石窟专题展也值得一看。

在低调这方面,天梯山石窟跟如今的武威也真是有的一拼。作为中国最早开凿的石窟代表,天梯山石窟其实才是“石窟的鼻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物馆三楼,天梯山石窟的专题展厅

但遗憾的是,天梯山石窟所处的黄羊河修水库的缘故,石窟大部分的文物被保护性转移。几经周转,如今修复后的石窟文物便就在武威市博物馆里进行展览,可以说,看完了这个展也相当于去过一次天梯山石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比武威曾经的繁荣与如今的低调,便会觉得历史好像给予了这里很多,最终却又收回了很多,心中难免会替武威感到遗憾。

夜晚降临,来到南城门楼的广场前,看灯光勾勒下的城楼呈现着古韵的美,跳着广场舞的阿姨们正开着直播跟粉丝介绍着身后的城门楼时......方才觉得,这里的人们为曾经的历史充满骄傲,也正享受着当下安逸的一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晚的南城门楼在灯光勾勒下,呈现着古韵的美

当旧时“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边塞风光不再,我们不如一头扎进如今惬意小城的满城绿意里,用一场citywalk去感受这里的悠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充满绿意的武威街道

凉州植物园

老一辈的武威人更喜欢管这儿叫核桃园。春天里,在这儿走上一圈足以扭转对西北的一些刻板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鸡爪倒进调配好的酱料中腌制 | ©汾湖发布

走进园子,这里的色彩可并不单一。每当植物返青之时,也正是西北短暂的百花争艳之季。

目之所及处,绿色的大底色之上,紫色的二月兰、黄色的美人蕉、牡丹园里各色的重瓣牡丹点缀其间......这好像并不是印象里大西北应有的景象,恍惚间会有种身处南方的错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植物园里,有种身处南方春日的感觉

武威文庙

来到崇文街,当路边的沿街小铺开始被长长的古朴红墙替代,绿树红墙就着建筑的古韵出现在你的眼前时,武威城区的另一种美便被你捕捉到了。

在你忍不住走进这里打算一探究竟时,便在不经意间来到了西北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群——武威文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威文庙的红色外墙与绿意盎然的树木很搭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文庙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明清之际这里更是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庙院落里的孔子像

作为古时祭祀孔子传授儒学之所,走进中部的孔庙,孔子像便立于院落之中;作为学宫,在文昌宫前的桂籍殿外,梁上架满的匾额则是文庙最精彩的一处。

四十余块匾额皆为历代文人学士敬献,其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更是被收入《中华名匾》。相较于其他历史古迹,这里绝对是个值得你静下来昂起头好好欣赏上一番的地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庙桂籍殿外梁上架满的牌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凉州武威,想要实现“极限24h吃遍全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往往一顿早餐就够你纠结上半天了。

牛肉面

当你接过了一碗飘满红油的牛肉面,可不要被它看似辛辣的外表吓到,铺满整碗的辣子实际只是“纸老虎”,只香不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武威一天可以从一碗牛肉面+一碟小菜开始

韧劲的面,红油的香,再配上只要两块一碟的小凉菜,一碗下肚好像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它会成为西北人一年到头也吃不腻的美味早餐了。

米汤油馓子

当掰碎的麻花遇上咸口的黄米汤,碳水加碳水的组合总是可以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凉州“硬核”早餐——米汤油馓子

浸泡后的麻花外表微软而内里尚酥脆,丰富的口感再搭配一口米汤,属实满足。

凉州三套车

如果去过北关市场,大概可以理解武威人对于三套车的依赖,一整个市场里大大小小的铺面都主营着唯一一种凉州美食——三套车。

这可不是什么交通工具。

一杯茯茶、一盘腊肉、一碗行面,这是专属于武威人的餐桌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关市场一个只卖三套车的市场

凉州小吃

在武威,还有些本地味道是无需刻意寻找的,它们会在你走街串巷瞎溜达的时候,来个不期而遇。

比如,市场门口婆婆带着的泡沫箱里,一层一层整齐摆放着的油饼子卷糕,炸过的烫面饼子里夹上软糯的红枣糯米,一口下去甜意在嘴里蔓延,这也是武威版的粽子;

流动的三轮车小摊儿上,老板正熟练切着的酿皮,橙黄半透明又duang duang的质地,再浇上美味的醋卤子,柔韧又爽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油饼子卷糕和酿皮

也许这些凉州风味并不能带给舌尖强烈的惊艳感,但朴实的外表、家常的味道,往往最是让游子牵挂,也让游客回味的。

说起来,这又很像如今武威这座小城给人的感觉,不争不抢却最是温暖。

文/王小慧

图/王小慧(除标注外)

编辑/Tasia

社群互动

《时尚旅游》开社群啦!

如果你也爱旅行、爱摄影、爱生活

快加入我们!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云”游世界~

还有不定期社群专属福利

速速来抱团儿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添加时记得备注入群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