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李全帮第一次细看来警校宣讲的禁毒民警,细听那些用血泪写成的英雄故事。他说,“我也想有一天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英雄。”

属于自己的英雄故事,李全帮已经写了18年。

这是一场无法露面的采访。

愿李全帮平安,愿所有英雄平安,愿我们永远不知道你们的模样。

时光里丨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英雄

6月的云南保山,夜风凉爽,夜色中的人目光灼灼。常在这里上下高速的司机对这样细致的问询并不陌生——

“怎么到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才回家看孩子?”“给孩子带了什么好东西?”“孩子病了啊,是什么病?”……

在一辆“浙G”牌照的小汽车后,保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流动查缉大队大队长李全帮一边仔细检查后备厢的杂物,一边和司机“唠家常”。他当然不是真的漫不经心:“这些问题看似跟我们查缉毒品无关,但有时能从细节问题上发现一些矛盾、一些破绽。”

保山边境线长170公里,距离世界毒源地“金三角”120公里。和每一次普通的夜间毒品查缉行动一样,李全帮和他的队友们身着防刺背心,装备沉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禁毒民警对可疑车辆内部进行仔细排查

禁毒民警,这是2006年李全帮从警校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当时,流动查缉大队刚成立4年,有队员去李全帮所在的学校做宣讲。“从内心深处很钦佩他们那种奉献精神,那种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勇敢的战斗精神。我也想有一天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英雄。”那一年,李全帮23岁。

“英雄”二字意味着什么,学校的老师、禁毒支队的同事从不遮掩。落于银幕、文字的“英雄”可以是飒爽的、浪漫的,而李全帮知道,真实的“英雄”要和毒贩贴身肉搏,要用血肉之躯掩护同伴,要在生死的一瞬间选择大义。李全帮一直都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毒贩不会把毒品两个字写在脸上”,经历过惊心动魄的飙车、冲卡、枪战甚至流血牺牲,李全帮和队友唯有更努力、更警惕。但危险常常超乎想象。有一年李全帮出差办案,在宾馆房间里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遭遇对方的激烈反抗。

离死亡很近的时刻,李全帮说起来,少有波澜:“嫌疑人就鱼死网破了,跟我们民警抢夺枪支。后来想起来感觉很危险,但在现场的时候根本来不及考虑,想不了那么多。我们在场的战友没有一个退缩的,一拥而上,第一时间一同把嫌疑人制伏了。如果有那么一刹那的犹豫,枪被抢过去,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禁毒民警对货车内部进行仔细检查

李全帮所在的大队名称是“流动查缉”,因为出行选择的丰富,他们“流动”的范围一天天扩大。除了“更远”“更快”,缉毒工作也变得“更强”,污水验毒、大数据分析研判等新技术,已经成为禁毒工作中的常用手段。李全帮和队友以及前辈们总结出了十八项技法和两项信息战法。

流动查缉,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查缉工作时间、地点、方式都不固定,李全帮笑说,自己干了一件事,才知道下一件事是什么。

在保山市进行流动查缉,在外市或出省配合专案调查……李全帮从事禁毒工作的18年里,每年大概有300天都在外工作,最长的一次出差走了三个月之久。即使是在保山进行日常的查缉,他也经常回不了家,“查缉回来基本在单位宿舍休息,只要有情况,我们随时准备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动查缉大队的民警整装待发

“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英雄”,这是李全帮仰望缉毒队伍时的志向。现在,他也是自己孩子眼中的英雄。

“他觉得危险,但是身为一个小男孩,他还是觉得很自豪的,感觉父亲是英雄的形象。”这是每个父亲最珍视的崇拜,李全帮不能免俗。

他们是禁毒民警,也是有家、有牵挂、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每次出发,孩子会嘱咐“注意安全”,李全帮不愿意细想,他简单应声,平安归来才是最好的回答。

“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凯旋了,查到了毒品、抓到了嫌疑人,圆满地完成任务。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流血牺牲。陈重章,我们以前的副大队长也是牺牲了。当时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头一天还活灵活现的一个人,第二天就离开了。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这种。”说到这里,李全帮的声音有了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2年成立以来,保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流动查缉大队破获毒品犯罪案件2470多起,缴获各类毒品3.661吨。“边境多缉一克毒,内地少受十分害”,这是李全帮最常提起的一句话,语气平缓,字字千钧。

忠诚、担当,爱民、善战,传承、争先——当一支队伍里,每个人以生命捍卫一种精神,这口号早已不只是口号。“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英雄”,20来岁的李全帮成为禁毒民警后,这样下定决心。如今年过不惑,他的名字和他的集体紧紧连在一起。

这是李全帮们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流动查缉大队合影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