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6月26日讯(记者 夏淑媛)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壮大耐心资本”不仅被多位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提及,同时得到了不少金融机构的关心。

作为市场上稀缺的长期资本,近30万亿元体量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如何发挥“耐心资本”优势,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目前,险资正在通过加大底层资产挖掘力度和创新投资方式等举措,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等领域。但在具体投资过程中,险资仍面对负债刚性、安全性考量及偿付能力约束等挑战。

业内人士建言,通过优化保险资金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管理,提升对单个项目投资失败风险的容忍度,通过拉长投资期限提升投资组合整体投资收益,避免因过度关注单个项目投资风险错失投资机遇,失去在新质生产力新趋势下保险资金发挥优势的机会。

创投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重要资金源,保险投资VC/PE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发展创业投资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创投资本、股权资本契合科创企业盈利周期长、失败风险大的特点,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金源。

在阳光人寿战略投资部投资总监魏巍看来,多数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处于成长初期,主要靠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开展股权类融资。因此,对于保险资金而言,股权投资是支持新质生产力代表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据财联社记者观察,近年来创投市场内外部发生了一系列关键变化,“募不动、投不出、退不了”,成为一级市场上许多投资机构的真实写照。从目前近30万亿元的资金运用来看,险资对VC/PE的出资占比仍然很低。

CV 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VC/PE市场新设基金1395只,环比下降38%,同比下降34%,为近3年季度新成立基金数量最低值。

募资清淡之外,在投资与退出方面,2024年一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发生的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36.7%。2024年4月,全球市场中企IPO数量及金额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IPO募资金额再创一年内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美数据对比来看,我国保险资金对VC/PE的出资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据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贾飙介绍,从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LP结构来看,对比中美数据:排在第一位的,美国是养老金,占比64.7%,中国是企业资金,占比55%。排在第二位的,中国是私募基金和资管计划,占比30%,美国是慈善捐赠资金,占比17%;中美两国保险资金出资都排在第四位,占比均为5%,但在中国,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占比仅为0.5%。

“以上数据表明,美国LP结构中,87%都是长线资金,而我国远低于这一比例;

中国的保险资金出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占比已与美国相当,均为5%;对于创业投资基金,中国的保险资金出资金额占比仍有很大增长空间。”贾飙表示。

险资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囿于安全性和负债刚性考量及偿付能力约束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重要的源头活水,保险资金规模大、来源稳、久期长,是资本市场稀缺的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按理也是适配科创企业发展的理想资金。

而多位保险资管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自2014年原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受保险资金规模大、负债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特性,以及偿付能力约束,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数额并不大。

具体而言,与PE/VC基金相比,险资更偏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民生工程。

在人保资本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谊青看来,保险资金拥有雄厚的规模优势,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选思路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里的重资产项目、重大项目的大额融资相匹配,如新能源领域的大型电站建设、高端制造业的智能化工厂项目等。以大资金为支撑,为大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实现规模效应和产业布局。

据悉,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9.94万亿元。以国寿资产、平安资产头部保险资管机构为例,其管理规模均超过5万亿元。据中基协数据披露,目前平均单只PE/VC基金规模不足亿元,尤其创业投资基金平均单只规模仅为3544万元。

某头部保险资管机构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对财联社记者分析:“目前,就投资而言,千万级和亿级以上的项目相比,从尽调到投资决策,其实所花费的人力精力成本相当。因此,保险资金更偏好规模大的项目,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民生工程。”

其次,保险资金负债刚性。魏巍介绍,目前我国人身保险行业的平均负债期限约为12年,而目前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差距大约为7年。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币利率进入低利率阶段,资本市场波动性大,对期限长而且资金成本大约在4%的保险资金来说,受到投资领域选择和投资目标的限制,如果找不到足够覆盖资金成本的长期投资标的,就可能面临亏损。

从安全性来看,险资俗称老百姓的“养命钱”。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看来,险资虽然追求增厚收益,但更关切规避风险,而创业投资基金往往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与险资的风险偏好不相一致,往往导致机构在业务开展中存在畏难情绪。

在偿付能力约束方面,紫荆资本法务总监汪澍表示,苦于偿二代规则等束缚,保险公司一直对如何投资创投心有顾虑。

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与相应的资本占用挂钩,使得资金难以承受剧烈波动,否则容易引起偿付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考核周期以中短期为主,特别是上市险企,还有季报、半年报、年报等信息披露要求。因此,保险机构注重当期收益,与创投基金往往没有当期收益的情况相悖。

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有可为,业内建言优化险资组合管理、拉长投资期限

作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中国在资金运用规模和资产总额方面位居全球前列。在运用余额已近30万亿元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活水的作用,深化服务新质生产力?

光大永明资产总经理程锐表示,保险资管机构可以为新质生产力集群提供组合类资管产品,定向投资科技创新类企业,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一级股权、二级股票市场的融资支持。

在平安资产总经理罗水权看来,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产业及相关企业需要匹配不同类型的资本。对于初创期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是满足其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对于成熟期科技企业,保险资金可通过债权、夹层、产业园REITs、二级市场股票等方式推进对应企业的投资。

在万谊青看来,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应优化保险资金配置策略。具体而言,通过债权投资支持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以股权投资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自强,早期投资支持企业成长与创新,并购重组投资推动产业升级与整合。

魏巍预测,未来保险资金主要通过优化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管理,提升对单个项目投资失败风险的容忍度,通过拉长投资期限提升投资组合整体投资收益,避免因过度关注单个项目投资风险错失投资机遇,失去在新质生产力新趋势下保险资金发挥优势的机会。

同时,业内建议改进考核方式。李文中表示,政府需要将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手段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导保险机构改进对权益投资特别是股权投资的绩效考核方式。

据悉,为鼓励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近日国办发布的“创投国六条”提出,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穿透后底层资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的,底层资产风险因子适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相关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近日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4 号——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特别规定(2024年修订)》规定,考虑到保险公司业绩具有长周期特点,本次修订将投资收益率、综合成本率和综合赔付率的披露要求调整为3年平均值。

“相关要求明确后,将有助于扫除险资和创投合作的纸面障碍,期待险资的巨量活水能够加快涌入创投行业。”汪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