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网红卖课风生水起。一些网红披着情商、财商、成功学、精英教育等外衣,向粉丝销售所谓的“IP课程”,不少课程虽价格昂贵却备受追捧。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网红卖课市场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状态,从业者资质良莠不齐、课程普遍同质化,网红根据自身的“咖位”对课程随意定价、消费者退费维权难等问题屡见不鲜。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短视频、直播快速发展,滋生出一大批所谓的“网红”,即网络红人。一些网红利用自己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自己录制的网课当成变现渠道,既向自己的粉丝兜售,也向其他网友推销。其中,知识型网红(如某些专家学者)的网课有一定含金量,推销行为比较规范,值得粉丝购买和学习。而某些网红卖课,从推销到内容乱象频现。

例如,一些网红宣称“10节课编程入门速成”“5分钟掌握写作技巧”“7节课学会理财”,这样的广告语极具诱惑力,但如果理性分析,就会发现涉嫌“吹牛”或者夸大宣传,因为不可能通过几节课或几分钟的学习就能实现上述目的。而很多人在付费之后,并未获得等价的知识或服务,说明这种网课很“水”,既与宣传语不相符,也与学习者期待有差距。

据业内人士透露,炫、骂、蹭、抄、骗、割是短视频培训常见的套路模式。比如各种写作课、音视频剪辑课、私域流量转化课等,基本都是“免费引流-制造焦虑-劝导买课-缴费入坑”的套路。由于很多粉丝或者学习者没有识破这些套路,再加上被网红的“红”所迷惑,就会为存在诸多问题的网红课程买单。然而这种“知识付费”背后隐藏着太多的陷阱。

即便学习者发现上当受骗,但正如法律人士所言,知识付费产品没有标准化、具象化的统一评价标准,公众对课程价值的评判也因人而异,这类知识服务类纠纷往往存在法律法规模糊地带,维权存在一定难度。由此,学习者想维权会缺乏足够底气,而卖课网红也不会轻易承认侵权。那么,针对网红卖课乱象,我们只能听之任之吗?笔者以为应从多角度止乱。

作为各大网络平台,要更好落实主体责任,以维护用户权益和平台形象。譬如,针对网红资质良莠不齐,平台方既要加大审核力度,也要在网页显著位置标注卖课网红的职业、专业等关键信息,以便学习者甄别和选择;针对网红“吹牛”式宣传和话术,平台应依据《广告法》进行规范;针对消费者投诉无门、退费困难,平台应当提供更有效的投诉解决方案。

对于网上知识付费内容,如果网络平台建立平台官方评价机制(比如可组建专家评价队伍),又为网友评价课程质量(可借鉴豆瓣打分的经验)提供方便,相信可倒逼劣质网课退出平台,优质网课将被更多学习者看见和购买。另外,网民或者学习者通过网络购课学习值得肯定,但要意识到,某些网红人红不等于其知识值钱,更不等于其推销网课行为规范。

真正的知识型网红,相信不会靠“吹牛”推销自己的网课,其网课的质量或者性价比是值得信任的。而靠夸大宣传所卖的“注水”网课,应该被淘汰出局。淘汰劣质网红课程,需要网络平台、学习者乃至监管者共同发力。比如有关部门可通过印发文件、评优等举措,引导网课健康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