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博

楼市去库存又有新进展。

昨天晚上,多家媒体报道说:拟发行专项债券,支持地方政府回收房企闲置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也是我之前多次在文章里提出的一个建议(点击查看原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不意味着开发商可以把所有的土地储备都卖还给地方政府,地方没有这么大的接盘能力。

根据报道,允许“回购”的土地必须是:非企业自身原因造成闲置或者土地局部未开发,且企业无力继续开发、也难以转让的土地。若是企业原因导致超期未动工两年以上的土地,政府应依法无偿收回。

回购价格上,可以参照市场评估价格,也可参照原地价款、利息及经审计的开发建设直接投入,确定补偿标准。

此前万科把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土地卖给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等,就有点这个意思,不过不是地方政府回购,但是地方国企承接。

这块土地是万科2017年以31.37亿元通过公开出让拿到的,今年5月27日以22.35亿元卖给了“深铁+南山区一家国企”。其折让程度,跟当前深圳房价、地价平均跌幅相匹配。

据统计,100强房企的土地储备面积大约是25亿平方米,这是一个天文数字。通过发行专项债的方式,能回购其中的5%到10%,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暴雷的房企,其相当一部分土地储备可能被无偿收回。

比如据澎湃新闻报道,从2021年9月到2022年11月,恒大已有超1.2万亩、折合逾800万平方米土地被政府无偿收回。被收回地块分别位于安庆、郑州、焦作、海口、成都、青岛、太原、沧州等城市。恒大被收回地块中,以文旅类及产业类用地为主,占比超过8成

随着新一轮去库存政策陆续出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历史罕见第一幕:

房企和购房者都在去杠杆、降负债,杠杆和负债被转移到了政府身上。

转移的主要方式是:

1、国家推出3000亿再贷款,支持商业银行贷款给地方政府(或国企),收购存量住房做保障房。撬动的总金额,当在6000亿以上。未来可能还会扩大规模。

也就是说,至少有6000亿的资金注入房企,降低了他们的杠杆。而这6000亿的债务,则需要地方政府来承担。具体为1000亿的本金,5000亿的银行贷款。

2、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回购已经转让给房企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是近年来全国土地出让的收入情况。这些钱,进入了地方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为了卖地,地方政府还发行专项债,用于征地补偿金、N通一平的资金。现在,整个资金流方向完全倒转,地方需要发债回购土地了。

由于地方债务压力比较大,所以发专项债回购土地的规模相信不会太大,估计也就是几千亿,滴灌给“值得救”的房企。

3、老百姓购房欲望下降,提前还贷意愿强烈,居民家庭基本停止了加杠杆。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缺口,国债、地方债的发行在加码,城投公司的债务也在扩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是2017年以来,每个季度的个人房贷余额和同比增幅。自2021年四季度开始,个人房贷余额就一直徘徊在38万亿到39万亿之间。今年一季度末,还比2022年3季度减少了7000多亿元。

很显然,居民在降杠杆、降负债。它的直接后果是,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地方债、国债发行量增加,城投债也在增加。

下图是近年来国债的余额和增量。去年新增了4.16万亿,超过了疫情爆发第一年的4.09万亿。估计2024年只会多,不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中国全社会杠杆率达到了294.8%,一个季度上升了6.8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大部门中,居民杠杆率为64%,一季度只提升了0.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上升了5.7个百分点,达到了174.1%;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了0.6个百分点,达到了56.7%。

下面比较一下主要经济体的杠杆率:

中国正在逼近300%,日本为400%,美国在260%左右,欧元区为250%左右。

由此可见,中国的杠杆率已经不低了。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达到了174%,几乎是全球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债务被放在了城投公司,计算为非金融企业债务。

如果把这部分债务放在政府债务里,则政府杠杆率已经不算低了。

中国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仍然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但在新兴经济体里是最高的。

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就是加杠杆(借钱、贷款)。三大部门——政府、企业、居民家庭,杠杆需要均衡。

如果某一个阶段主要是居民部门加杠杆(比如楼市高峰期),那么下一个阶段一定是居民部门休息一下,喘口气;这时候,企业和政府需要加杠杆。

过去两年和未来两年,都将是政府加杠杆的高峰期;企业加杠杆也会继续,因为部分债务(城投债)是放在企业里的。居民家庭则进入休息期。

但两年之后,政府部门和城投公司就需要喘口气,而居民部门加杠杆就将再次成为“必须的”。

看懂了这一点,有利于你理解当前和未来的楼市。

昨天,有领导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疫情冲击几年,经济好像一个人大病初愈;这个时候不能下猛药,要固本培元。

很多人觉得这个说法很新鲜,朋友圈刷屏了。其实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固本培元就提及了两次,其中有一段的表述跟昨天几乎一模一样:

针对严峻挑战和疫后经济恢复特点,我们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

我之前也在文章里讲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周期,我们之前往往是大水漫灌。这一次,高层下定决心改变“打法”,通过过几年“紧日子”,去落后产能、推动经济转型。

所以最近几年,是杠杆向政府、国企转移的时期。但最迟两年后,就需要居民部门加杠杆了。这就好比一个人正常走路,先迈一只脚,再迈另外一只脚。

楼市的对策,维持之前的判断:一线城市配套好的盘可以买了。二线城市,原则上明年再说。三四线城市,需要看二线城市能否持续回暖,然后再说。

固本培元的原则下,楼市不会V型反转;股市也是以“3000点保卫战”为主旨,目前基本上是“垃圾时间”。中医疗法,需要时间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