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九年(1421),阿拉伯海亚丁湾一带,一只非洲狮登上了东方来的大船,开始一段漫长的海上之旅。

船上有许多“同伴”:花福鹿,金钱豹,驼鸡,白鸠,蔷薇露,两尺高的珊瑚树,金色的琥珀,大颗的猫精石……在一众奇珍异宝中,非洲狮相当引人注目。它并非贡品,而是郑和派人花大价钱购来的。大概是因为,这只狮子“尾尖毛多,黑长如缨”,与远方诸国进贡的亚洲狮品相不同。

从东非到中国,海路遥远。这位“贵客”住在甲板上,伙食极好,一天能吃两只羊,身边还有“养狮人”朝夕相伴。为了这只狮子能够顺利抵达北京,郑和大约要准备几百只绵羊和上千公斤饲料。这是一笔天价账单,不过,这个数字放在整个旅程中多少显得微不足道了。

只要皇帝高兴就好。

狮子踏上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就会吸引无数人的眼光。凑热闹的百姓围在路边,感受猛兽的低吼,体会王者的威严。文人则会作上一两首诗,感慨一下圣君在位,怀柔远人,万国臣服。至于永乐帝,他刚刚迁都北京,帝国进入了新的时期。若是这些狮子能够让天下人沉湎于盛世景象之中,而渐渐忘了“靖难之役”,那便再好不过了。

在民间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有这样一处情节。南浮里国进贡狻猊(狮子)时,永乐帝问道:“这狻猊是自小就收养的吗?”郑和回答:“幼狮诞生七日,还未睁开眼睛之时,便由人收养,这样易于调教,长一点的狮子极难调教。”永乐帝想了一会,拒绝了这只狮子:“没必要养它,让他们带回去自己养,不要使其伤害百姓。”随后,满朝文武齐声高呼:“皇上仁爱百姓,也珍爱生灵。”

事实上,永乐帝并没有拒绝过狮子。一般而言,远道而来的狮子,会在养狮人的驱使下为天朝皇帝卖力表演,接着纷纷住进了御苑之中。从“马戏团”到“动物园”,是大多数来华狮子的命运。

01

狮子,算得上是古人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动物了。

它存在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而趴在菩萨座下,时而守在宅院门口,时而在民间仪式中舞动……然而,这些狮子大都是巨首大眼的灵兽,并非狮子的真实样貌。而且,狮子雌雄异态,雄狮长着鬣毛,雌狮和幼狮则无。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中,雄狮和雌狮长得一模一样,以雄狮踩球、雌狮足抚幼狮来区分公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宫的石狮。图源:摄图网

古人有此误会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活狮。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的动物,进贡的狮子数量也有限,还都关在皇家苑囿里面,常人难得一见。因此,狮子的形象充满了“想象”的意味。

古人一想到狮子,脑中大概会浮现两种形象。其一,似虎,毛黄,尾大如斗。张骞通西域之后,外邦开始向中国进献狮子。《东观汉记》记载:“阳嘉中,疏勒国献狮子、封牛。狮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这算是比较写实的描述。

其二,威伏百兽。北魏时,波斯国曾献狮子。孝庄帝元子攸对这只狮子非常好奇,便对亲近说:“我听说老虎见到狮子必定趴伏,可找一只来试试。”于是,他下诏让近山的郡县捕虎送来朝廷,得到了两虎一豹。当时,孝庄帝在华林园观看这场实验,这些虎豹看见狮子之后,全都闭上眼睛,不敢仰视。园中还有一只盲熊,十分温顺,孝庄帝命人取来,再做实验。这只熊一闻狮子气,吓得上蹿下跳,挣开锁链,仓皇而逃。

后来,广陵王元恭即位,下诏曰:“禽兽囚之,则违其性,宜放还山林。”将这只狮子送还波斯。然而,运送狮子的胡人却不愿意了。他自知波斯路远,若无财力支撑,很难回去,于是在途中杀了狮子,然后返回洛阳。有人认为其违旨有罪,广陵王却说:“岂以狮子而罪人也?”随后赦免了胡人。

元嘉二十三年(446),刘宋将领宗悫伐林邑。林邑有象兵,这些身披铠甲的大象一旦冲阵,宋军无法抵挡。宗悫听说“狮子威服百兽”,于是制造了一群假狮子,推到阵前与大象对峙,大象受到惊吓四下逃窜,林邑军随即溃散。

长久以来,人们对狮子都是只闻其名,难见其貌。如果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想象力便会自由驰骋,狮子才有了诸多神奇、变形之处。如此,人们看见真狮,反而会感到诧异。

南宋时,文人周密看到了阎立本画的两幅狮子图。一幅为《职贡狮子图》,画中“大狮二,小狮子数枚,皆虎首而熊身,色黄而褐,神采粲然,与世所画狮子不同”。还有一幅为《西旅贡狮子图》,画中狮子也是与世俗形象不同。大唐盛世,西域各国贡狮不绝,阎立本身为宫廷画家,应是照着御苑中的真狮进行创作。周密不识狮子真面目,见画之后自然惊讶不已。可惜的是,这两幅画今已不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李道坚墓狮子图,画中狮子接近真实。

明初也是开拓之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最有排面的贡品就是狮子。宣德以后,外邦使者来得没有那么殷勤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没有狮子来华的记录。直到成化后期,帖木儿王朝撒马儿罕的使者带着两只狮子来到嘉峪关,请求明廷派大臣迎接。

明宪宗听到消息之后十分高兴,不由得心想,狮子再次入华,是不是象征着祖宗朝的盛世回来了?他赶紧派遣宦官前往嘉峪关,陪同帖木儿王朝使者以及那两只狮子来京。宫廷画家周全奉宪宗之命给狮子作画。在画史中,周全以画马闻名,是描摹动物的行家。他画的狮子极为写实:头部的鬣毛、肘部的鬃毛、尾端的茸毛全都刻画入微。周全必然与这只异域猛兽近距离接触过,才能有如此形象的绘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周全:《狮子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然而,画中的幼狮也有鬣毛——这显然不对劲,但也不怪周全。西域进贡的狮子都是成年雄狮,没有幼狮,也没有母狮。从撒马儿罕跋涉到北京,大约费时两年,路途艰险,成年狮子易于存活。就算一开始运的是幼狮,抵达北京时也接近成年了。没有母狮则是出于外表的考量。雄狮有一头浓密的鬣毛,外观威武霸气,更能讨得皇帝的欢心。另外,母狮一旦来华,中国就能自己繁衍狮子,那么西域各国献狮能够得到的回报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周全只能依着雄狮的样子来画幼狮。

汉唐以来,王朝的开拓之世,往往都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东方触摸到了遥远的异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印记:生僻的地名(地理发现),神奇的动物(物种交换),古怪的风俗(文化碰撞)……只是,正如狮子被关在皇家苑囿中,“异域”被一种霸道的欲望控制着。它是皇帝尽有天下奇物的猎奇心,是万国朝贡、正统在我的满足感,是借威服海外来威吓海内的控制欲。一旦皇帝欲望消减,通往异域的大门就会关上。

民国初年,青年革命家马叙伦参观北京的万牲园,他看见狮子之后发出了和周密一样的感慨:“与世所图者迥异。”那时,北京的动物园已经向百姓开放,成为一种公共福利。距离周密的时代,也已经过了六百多年。

02

弘治二年(1489),又一只狮子从海上来到中国。这一次,它被拒之门外了。

明初,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都很欢迎狮子来华。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派遣吏部员外郎陈诚送帖木儿王朝的使者回国。这位外交官来到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之后,看到了野生的狮子,写了一首诗,诗中说道:“自古按图收远物,不妨维絷进吾皇。”哈烈城的沙哈鲁家族立刻召集勇士搜索山林,抓了一只雄狮,关进笼中,献给明朝。在陈诚眼中,狮子入贡,是外邦仰慕华夏;明廷得到狮子,是圣德的彰显。

果然,西域贡狮子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朝野上下纷纷叩头称贺,刮起一阵歌颂明朝、赞美狮子的风气。朱棣明面上说要借鉴前朝,不要骄奢淫逸,实际上饶有兴致地接收这些笨重的贡品。毕竟,这是天朝的面子问题。

西域诸国则是看中了利益。在朝贡贸易中,朝贡国只需要表示恭敬,并献上奇物,就能得到丰厚的赏赐。正德时来华的波斯人阿里·阿克巴尔在其《中国纪行》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一头狮子可以得到三十箱财物的赏赐,箱里有上千件衣料、缎子、布匹、鞋袜、马蹬子、铁马鞍、剪刀、针等等,每件一种。豹和猞猁可得十五箱回赏,一匹马只得到狮子的十分之一。至于给人的回赏是:每人赏给八身衣料绸缎,三件其它颜色的衣料,每块衣料足够做男人的衣服两件。他们也赠给穆斯林穿的长袍,有一个量度宽,以及鞋等物品。这些物品是在贡物价值以外的东西,都是皇帝赏给每个穆斯林的。”

到了成化年间,风向转变了。帖木儿王朝不断向明朝进献狮子,皇帝依然很喜欢这一猛兽,可是给的赏赐却大不如前了,而官僚们也厌倦了这种铺张的行为。

成化十九年(1483),撒马儿罕使者怕六湾进献狮子,嫌弃明朝给的钱太少,请求按照永乐朝的标准赏赐财帛。礼部一听这要求,再看了一眼国库,表示根本办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建议按照正统四年的标准进行赏赐。明宪宗正处于外邦来朝的喜悦之中,对于朝贡的使者几乎有求必应,下令加赏彩缎五表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有胡人贡狮的画面。图源:网络

但是,怕六湾依然要求永乐赏例。宪宗又给正副使加二表里,其余人加一表里。怕六湾仍不满足,说自己跋山涉水费尽千辛万苦才来到天朝,请求加赐。宪宗明显不耐烦了。他下令给正副使加五十两白银,其余人加十五两,催促其赶紧回去。怕六湾还是拖着不走,又待了半年多,才挪动屁股回国。

明廷要维持自己天朝上国的脸面,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一而再再而三满足怕六湾的要求。临走之时,怕六湾改从海路回国,顺便再讨要了食盐百引。为了送走这个无赖,宪宗再次答应了。

怕六湾尝足了甜头,开始谋划下一次朝贡,预备到满剌加(马六甲)购得一只狮子,来年再来。他来到广东,仗着自己的使臣身份为所欲为,强买良家女为妻妾。接待他的宦官韦眷认为贡狮一事有利可图,便想参与其中,还联系了一群私商准备出海。而广东左布政使陈选听闻贡狮一事后,上奏朝廷,说狮子本是无用之物,如今广东连年水灾,加以地震,民生不安,请求停罢此事。

于是,宪宗下令催促怕六湾赶紧回去,不要骚扰百姓。后来,韦眷因陈选断了自己财路,便勾结朝中宦官诬陷于他,陈选被贬,在回京途中病死。

此事之后,朝廷上下对贡狮一事怨声载道。弘治二年(1489),帖木儿王朝遣使从满剌加来到中国,还带着狮子。这次,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要求拒绝,最有名的是礼部左侍郎倪岳的《却狮子疏》。倪岳指出,若收狮子,则会引来无数夷人的效仿,其中难免有像怕六湾这样的贪得无厌之辈,实乃“疲中国以供远夷”,理应拒绝他们。而且,倪岳还照顾到了天朝上国的脸面,只是禁止从海道朝贡,外邦想要瞻仰华夏风貌,可以走陆路。

明孝宗同意了倪岳的意见,举朝欢庆。弘治五年(1492),帖木儿王朝使者怕鲁湾(很可能就是怕六湾)从海道来中国,明廷拒绝了他的朝贡。此后,再无帖木儿朝使者海上朝贡的记录。

古代有“弘治中兴”一说,实际上,明朝已经没了开拓之世的朝气蓬勃,只能捂紧钱袋、缝缝补补,以求延缓王朝的坠落。大臣呼吁节俭,皇帝遏制欲望,并没有改变朝贡体制背后的逻辑。皇帝依然过着奢靡的生活,帝国依然垄断着朝贡贸易,交往依然是为了“面子”。

怕六湾是朝贡体制结出的一颗恶果,为了除掉这颗恶果,明朝连枝带叶一并砍掉了。禁绝海上朝贡,是为了省钱,但是中国为何不能从海上赚钱呢?明朝从来不缺乏善于经商的精明之士,他们创造了繁荣的海外贸易。然而,这些人的欲望也被官方遏制着。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在一个扩张的年代,没有欲望要比欲望泛滥更加可怕。

03

虽然狮子被皇家垄断,但是一些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依然能领略它们的风采。

在丝绸之路上,狮、虎、豹横行霸道,偶尔也会闯入人的身影,他们或是求经的僧侣,或是旅行的商人。唐时,玄奘一路西行,去往印度学习佛法,克服了重重困难,路边的野兽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道,僧迦罗国(斯里兰卡)的狮子“往来村邑,咆哮震吼,暴害人物,残毒生类,邑人辄出,遂取而杀。击鼓吹贝,负弩持矛,群从成旅,然后免害”。

在异域,狮子享有尊贵的地位。狮子因其凶猛高贵往往与王权联系在一起,是英雄、国王、武士的象征。对中国影响最深的则是佛教的狮子。佛陀被称为人中狮子,佛陀说法为“狮子吼”,佛陀所坐之处被称为“狮子座”。这一观念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

《宋高僧传》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来到五台山。法照在山间行走,感觉被佛光照摄,途中得到善财、难陀二童子的引路,恍惚之间看见了大圣竹林寺,只见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各据狮子之座,座下众人围绕聆听。两位菩萨点拨了法照一番,法照正欢喜时,所有景象瞬间消失。

莫高窟里有一张巨幅壁画,名为《牢度叉斗圣变》,讲的是舍利弗与牢度叉斗法的故事。舍利弗是佛祖弟子,牢度叉是外道,两人显圣斗法。有一个画面,就是舍利弗化作一只雄狮,将水牛扑倒。但是,狮子毕竟是一只禽兽。佛教认为,轮回有六道,其中畜 生道里的兽王,就是狮子。《续高僧传》载,玄奘西行至北天竺,参拜当地供奉的佛顶骨。据说佛顶骨可现来世,北狄大月支王前来供奉,一开始看到自己来世变成了马,后来积德行善再来供奉,结果也只是现狮子形。

狮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中国之后深受百姓喜爱,甚至能和麒麟、龙、凤等神物相提并论。人们看中了它的威武霸气,用来辟邪镇宅,遇上喜庆的日子,便舞狮进行庆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舞狮。图源:摄图网

关于中国舞狮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认为舞狮起源于三国,魏人孟康曾这样解释汉代的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象人是宫廷酒宴上表演的艺人,这说明三国时已经有人扮作狮子作为娱乐了。《洛阳伽蓝记》记述洛阳每年浴佛节前夕,长秋寺都要抬佛像游行,“辟邪(一种灵兽)、师子,导引于前”。也有人认为,刘宋宗悫用假狮子吓退象兵之后,以舞狮庆贺战事胜利便成惯例。

南北朝时期,前秦将领吕光破龟兹,带了上万龟兹艺人到凉州,异域的狮子舞走进国门,成了中原的“五方狮子舞”,流传至今。唐朝,白居易《西凉伎》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这已经是成型的舞狮了。

从西域、南亚远道而来的狮子,走进民间之后,褪去了草原之王的勇猛,变得吉祥可爱。这背后是东亚、中亚、南亚三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04

康熙十七年(1678),一只母狮从海上来到中国。这一次,狮子的背后站的不是中亚文明,不是印度佛教文明,而是一个正在强势崛起的文明——基督教文明。

那天是八月初二,康熙重复着皇帝平淡的一天:处理政事,然后听一节《尚书》课,接着发表读后感。当日,西洋国(葡萄牙)使臣本多白垒拉向清廷上表,内容大致是:我怀着对大清国的尊敬,祝福皇帝万寿无疆,献上一只狮子。康熙看完奏表之后,十分高兴,吩咐将狮子带进宫中。这是清朝肇建以来首次有狮子入华,意义十分重大。

四天之后,康熙邀请太皇太后、皇太后一起观赏狮子。随后,把狮子放置在神武门前,叫了一堆大学士来参观。这些人明白皇帝心中所想,看见狮子之后立马高呼万岁,即兴赋诗,歌颂大清的功德。

民间也很轰动。这只狮子入京过程中,“所过州邑,日供三猪”。文人袁枚听朋友说了一个故事,这只狮子途中生了一场病,运送官员把它关在一棵大树下,自己跑去馆驿休息。没过多久,狮子突然抬头,眼中金光闪过,伸爪击树。只见树根断裂,鲜血流出,原来有一条大蛇藏在其中。当时,馆驿的马总是患病而死,不知为何,这条巨蛇死后,病患消失。后来,狮子来到皇宫,旁边有大象见它不跪,狮子长吼一声,大象立马跪伏。

关于这只狮子的传说还没有结束。纪昀也听说了一件事,狮子进宫没多久就逃了出来,行走如风,早上巳刻逃出,午刻就出了嘉峪关。后来,他又听到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康熙南巡时用船载着狮子,大船经过沧州,纪昀的外祖母曹夫人在度帆楼的窗边看见狮子被系在船头将军柱上。有人用一头猪喂它,那猪在岸边时号叫不已,靠近船时就不敢出声了,狮子俯首一嗅,猪就被吓死了。狮子一吼,家里的马全都战栗趴伏,不敢乱动。还有人说,狮子在进宫当年就死了,康熙还厚葬了它。

人们实在太久没有看见活狮子了,在一睹其风采之后,添油加醋,以讹传讹,造出了这些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张为邦:《狻猊图》。图源:网络

葡萄牙为了这次贡狮,前后大约折腾了四年之久。他们想要大清开放国门,允许葡萄牙商人在广东进行贸易,于是在东非捕捉了一公一母两只狮子,送往澳门。公狮很快死去,母狮在澳门等了两年之久,才得到了皇帝的召见。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终于准许开放香山到澳门的贸易路线。

狮子入华之后,北京的传教士利类思专门写了一本《狮子说》。利类思,出生于意大利可可西里,16岁加入天主教耶稣会。崇祯九年(1636),他来到澳门,并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他去过江南传教,来过北京帮助另一个传教士汤若望修撰历法,最后到了四川建立教堂。当时耶稣会走的是上层路线,传教的目标主要是士大夫,因此利类思与官员的关系不错,在地方混得风生水起。之后,张献忠来了,他被迫为其做事。顺治五年(1648),他被押解去北京,汤若望极力营救,三年之后得以释放,出来后在北京建立教堂。

利类思是一个典型的十七世纪传教士。笃信上帝,崇尚理性,学识渊博,白人至上。他写《狮子说》的目的便是要全面地介绍狮子这一物种,借此输出西方文化。比如书中引用了《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狮驴狐三兽相约,凡打围得兽平分。既得兽,驴本性蠢,果平分。狮见与彼均,遂发怒,杀驴。狐伶俐有智,不敢分。将全兽与狮,自取些微。狮对狐说,此分法谁教你,狐答曰: 视驴子灾难教我。”这个故事的含义就是弱者要慎与强者相交。

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牛、狮、鹰为基督一生中的四个面相。人象征尘世的基督,牛象征牺牲的基督,狮象征基督的复活,鹰象征基督的升天。教士们相信,幼狮出生后要到第三天才能获得生命,象征修士在世俗世界中已经死亡,又死而复活。很难说《狮子说》输出了什么高深的思想,它更像是一种争夺话语权的尝试。狮子是上帝创造的万物之一,接受上帝的安排,正如尘世间的每个人一样。其实还是为了传播天主教的教义。

在书中,利类思质疑以前是否有狮子来过中华。他认为,狮子来华要么走陆路,要么走水路。走陆路的话,路途遥远,人烟稀少,需要准备大量的猪羊以及饲料,这很难做到。走水路的话,只有欧罗巴和非洲产狮子,欧罗巴人来到中国才两百多年,黑人愚蠢蒙昧,十分落后,怎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呢?他联想到自己在大内见到的狮子皮,于是断言以前只有狮子皮来到过中国。但历史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

利类思极力想要扭转中国人以天朝自居的偏见,却看不见自己困于傲慢之中。

时代的空气正在变得焦灼,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摩擦越发强烈,资本主义、种族主义、进步主义闪耀着越来越明显的火花,一切似乎都在为焚烧旧世界的烈火而准备着。正如康熙年间进入中华的狮子最终下落不明,时代又会去向何处呢?

参考文献:

陈怀宇:《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邹振环:《再见异兽: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张法:《狮子形象:跨文化的流动与变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赵晶:《丝路瑞兽:中国狮子形象中的贡狮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张必忠:《康熙朝西洋国贡狮》,《紫禁城》,1992年第2期

张文德:《从贡狮看帖木儿王朝与明朝的关系》,《西北民族论丛》第二辑,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