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省民政厅组织召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威海高区怡园街道办事处作为威海市唯一代表,在威海分会场作题为《凝聚社会组织“怡”力量 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的典型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好组织“孵化器”,推动社会组织与治理需求“怡”频共振

搭建服务枢纽站。街道先后投入50万元,于2019年初打造600平方米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配备4人管理团队,由街道宣传委员直接分管,培育自有运营力量,服务入驻社会组织22家,引入多方资源服务街道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构建“以社联社”模式。2020年底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培育发展特色化社区社会组织185个。街道每年拿出社区党建经费50万元,用于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好邻居调解队”工作法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居民自治案例汇编,被《人民日报》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组建专业智囊团。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街道邻里学院,以社区需求为牵引,目标式挖掘行业领域社工人才42人,本土化培养社区社会组织骨干人才586人,划分五大类智囊团队,分类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为老、为小、为遇困群众、为心理辅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矛盾隐患等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社区多层次需求。

链接资源“互联网”,助力外引与内联“怡”脉相通

打破资源壁垒。依托社会组织联合会,搭建资源融合平台,对接街道各业务部门、社区及共建单位,建立了2000多名双报到党员、216家爱心商家、37个共建单位资源库,将组织优势、资源优势、群众优势及专业优势以项目对接的形式落地,完成供需对接清单111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通社区隔阂。在街道层面组建“青联”青年、“邻里”居民骨干、“惠民”商家、小青鸟社会实践等各具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队伍,注册居民骨干2万余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1858余次,服务37000余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造心理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设有健康小屋、沙盘室、干预室等功能区,借力高校力量,组建16人的复合型“心防”团队,常态化开展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培训讲座、团体活动等志愿活动,建立2300余名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档案,有效化解婚姻家庭矛盾、辍学返校、12345疑难投诉等问题,搭建起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链”和“保障网”。

培育项目“蓄水池”,推动社会组织和服务水平“怡”同成长

品牌项目夯基础。以“专业育专业”的模式,先后开展了情暖“怡”家公益服务、“怡”帆领航星火燎原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怡”脉相承社区社会组织培树、“星火成炬”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公益实践等创投项目,打造了“幸福·林海汇”“人杰泰和”等20个社区服务品牌,在提升居民体验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优质服务项目,为服务延伸储备自治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邻里服务提成效。最大程度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用,以多元活动为牵引,精准摸排居民需求,围绕邻里乐、邻里学、邻里安、邻里帮、邻里秀等主题,成功举办邻里节、百家宴、公益大集、村运会、“街BA”等各类公益活动161场次,吸引3万余名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居民“夜校”,打造邻里守望、互动共享的“大客厅”,推动一批群众性社会组织不断“出壳”,为形成“大协同”治理格局奠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民自治展成果。街道与辖区社会组织定期面对面交流、零距离“问诊”,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难题和服务堵点。发挥社会组织“融合剂”作用,发起居民提案大赛,架起街道与居民连心桥,形成基层治理“群众议、群众定、群众享”的工作格局。及时雨应急维修队推出社区晚上6点到10点应急服务;七彩圆梦书画社重塑楼道文化,打造熟人社区;暖邻调解队由公安退休干部、律师组成,自去年10月份成立以来,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次;垛顶山老来乐合唱团将40名平均年龄70岁的中老年居民汇聚一堂,常态化开展活动及志愿服务,呈现出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安心的局面。社会组织的独特“魅力”让今年上半年街道12345热线工单同比减少20.3%,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效能凸显。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王玲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