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膏(图源网络)

石膏,是常用中药之一,也是医圣张仲景喜欢用的中药之一。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经方,都含有石膏。

那么,石膏这个中药,具有什么样的性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一)

首先,中药区别于化学药的根本属性,是中药的药性 。要想把握好一个中药的临床应用,必须得熟悉药性。

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和有毒无毒这样几个属性。当然,我们在临床上,可能只是关注其中的1、2个。我们在学术研究中,也会发现,这些属性之间是有关联性的,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所以,当“汤液经法图”研究深入到某一个阶段后,我们就会发现,噢,原来四气、五味、归经这些药性概念的本质,其实都是五行属性,它们是五行属性在不同角度的延展和表达。

这才有了《汤液经法图讲记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这本书。

言归正传,那么,石膏的五行属性是什么呢?石膏的主导药味是什么呢?嗯, 根据我们前期的研究,石膏的五行属性是金,石膏的主导药味是酸。

听到这个答案,也许大家会大吃一惊,啊,为什么呢?《中国药典》和《中药学》都不是这样记载的啊,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别急,让我们来解释一下。

大家知道,每个药味,都有自己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咸能软能下,甘能补能缓能和,我们都是这样背诵的。其实在“汤液经法图”里,就准确地记载着各个药味的作用。而且,每个药味3个作用,不多不少,都是3个。

对于辛味,一是补肝(升阳行气),二是泻脾(祛湿止呕利),三是散肺(解表发散)。对于甘味,一是补脾(补气健脾),二是泻肾(利水),三是缓肝(缓急止痛)。对于苦味,一是补肾(滋阴,壮骨),二是泻心(清热泻火),三是燥脾(燥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液经法图五味分布

大家看,“汤液经法图”的这个认识,与传统中药五味的作用是十分相似的,它们说的就是一个事。这个事的核心,就是药味与功效的关联关系。

也就是说,这种药味的中药会有这种功效,那种药味的中药会有那种功效

好,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石膏记载。根据《中国药典》,石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能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按照这个说法,石膏是一个甘辛兼有的中药,可是从石膏的功效上看,石膏却没有甘味药的作用。

比方说,石膏能像党参甘草那样,补气健脾吗(即补脾之甘)?石膏能像茯苓车前那样,利水吗(即泻肾之甘)?石膏能像甘草天麻那样,缓急止痛吗(即缓肝之甘)?

嗯,不能,都不能。既然不能,为什么还要标定为甘味药呢?

同理,石膏能像桂枝木香那样,升阳行气吗(即补肝之辛)?石膏能像藿香附子那样,祛湿止呕利吗(即泻脾之辛)?石膏能像荆芥防风那样,解表发散吗(即散肺之辛)?

嗯,可能除了有一些解表、治疗外感热病的功效,其他都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还要标定为辛味药呢?

所以,我们说,石膏似乎并没有甘味中药和辛味中药应有的作用,至少,甘味和辛味不是石膏的主导药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药的药性与功效(图源网络)

(二)

既然甘味和辛味不是主导,那什么药味是主导呢?

对了,是酸味。

根据“汤液经法图”,酸味的作用也有3个。

第一,酸能补肺,治疗肺虚证 。肺应秋天,就是阴气收敛的季节,肺虚就是阴虚,所以,阴虚火旺所致的口干口渴、燥咳便干,就是肺虚证。所以,酸味药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生津止渴,例如麦冬、五味子、乌梅。

我们平时所说的成语“望梅止渴”,背后的原理就是酸味补肺生津。

第二,酸能泻肝,治疗肝实证 。肝主筋,肝实证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筋脉拘挛所致的疼痛,痉挛性疼痛。所以,酸味药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舒筋止痛,例如白芍、山茱萸、乌梅。

我们说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就是“一酸一甘”用于泻肝止痛的方子。我们说能够治疗久泻久咳的罂粟壳,也是一个酸味药,而从罂粟壳里面提取出来的吗啡,就是作用极强的“酸精”,现代医学将其用于镇痛。

第三,酸能收心,治疗心虚证或者心实证 。这个最好理解,心主神明,失眠属于心火病。在治疗失眠的中药里,最经典的一个就是酸枣仁,收心安神。

我们说夏天要喝解暑的酸梅汤,为什么呢?因为酸味收心,心属火热,收心才能降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酸梅汤的核心是酸收心(图源网络)

大家看看,这就是“汤液经法图”对酸味药的解读,是不是很好理解、很切合临床实际?理解了这个意思,我们把石膏拿过来对照一下就发现,石膏的主导药味,其实是酸味。

其一,根据《中国药典》记载,石膏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治疗津伤口渴,这不正是酸味补肺的作用吗?同时,石膏能治疗肺热咳喘,这不还是酸味补肺的作用吗?

也许有人不理解,说一个清热药,当然是苦味的啦。其实呢不对,在五行里面,代表春夏的是木火,代表秋冬的是金水,所以,辛咸自带热性,而酸苦自带寒性,甘味居中为平。所以,酸味药是自带寒凉之性的,也能清热哦。

其二,根据《中国药典》记载,石膏还能治疗“烦” ,也就是心烦。看看这个心字旁就知道,这个症状就是心火病证,而酸味收心,这不正是酸味收心的作用吗?

其三,胡希恕老在应用石膏时有一个经验,认为生石膏能够“解凝”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经方专家胡希恕》第181页)。啥意思呢,就是治疗因热而形成的凝结,表现为手足拘挛、周身拘挛、肌腹挛缩坚痛。大家看看,这里的拘挛疼痛,不正是刚才所说的肝实病证吗?而石膏解凝,不正是酸味泻肝的作用吗?

因此,正因为石膏具有酸味药的上述3种功效(补肺、泻肝和收心),于是我们说,石膏是一个酸味药。

纲举目张,一目了然。

有什么样的功效,就有什么样的药味。大家说,是不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丛书封面(图源网络)

(三)

自此,我们重新为石膏定义了它真正的主导药味,酸味。

酸味的背后,是其五行属性,金性。而刚才也说了,金性所对应的四气,是凉性,这同样也符合对石膏的寒热属性认识。

这种定义,完全来源于现有《中国药典》记载的功效,来源于临床大家对石膏的应用经验,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理论认识。

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再来想想白虎汤。

根据敦煌遗书《辅行诀》的记载,“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以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如果我们出一道填空题,题目如下:【请根据文字内容规律填空】——东青龙,东方木,辛补肝木,以辛味药麻黄为主。西白虎,西方金,酸补肺金,以 ×味 石膏为主。南朱鸟,南方火,咸补心火,以咸味鸡子黄为主。北玄武,北方水,苦补肾水,以苦味附子为主。

如果是你,你会在 ×味 的地方填什么?

如果是我,我会填酸味,以应白虎之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象(图源网络)

也许很多人会问,将石膏定义为酸味,有什么用呢?

答:用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仲景经方的组方配伍原理。

根据钱超尘老先生的研究,张仲景勤求博采撰成《伤寒杂病论》的参考书中,一定有《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和“汤液经法图”,恰恰讲的就是怎样组方配伍的事。

所以,实事求是地讲,解读仲景经方的配伍原理这件事,君臣佐使理论不行,七情配伍理论也不行,而“汤液经法图”,可能,行。

换句话说,经方配伍一定是有方法和原理的,这个原理很有可能是基于五味+功效的协同组方,很有可能是一道道有着清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数学题,而不仅仅是基于功效的临床经验总结

还是那句话,丢弃中药药性,丢弃配伍原理,就丢失了中医的根本。我们呼吁中医药人,尤其是临床医师和药师,加大对药性的研究,做好守正传承。

那根据我们前期的研究,我们已经对部分仲景经方的组方配伍原理进行了解读,不再赘述。想要了解的老师,请看《医方图解》这本书就好,里面有详细的方解。这里呢,我们就贴几张经方的配伍原理图,大家自己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麻杏石甘汤的汤液经法图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栀子豉汤的汤液经法图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逆汤的汤液经法图解

当然,我们解释得并不完美,但总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来研究经方。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真心欢迎大家加入到“汤液经法图”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来,共同发展和复原这一中医理论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