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吴昌华

通讯员 崔钧洋 谢威 黄言安

无论吸毒人员还是贩毒人员,很少有人主动报警,这意味着,缉毒民警很难根据报警信息获得案件线索,侦查破案的线索主要依靠自主研判。

在武汉市公安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禁毒大队,一名参警仅2年多的小伙子,通过苦心钻研,摸索出一套涉毒人员信息研判模型,大大提升了破案打击效率,成为支撑分局开展禁毒破案打击的“关键先生”。

“他从事的正是极其重要的涉毒线索研判工作,他是分局禁毒战线的线索中枢。”2024年6月26日是第37个国际禁毒日,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名“关键先生”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王sir”

他“一坐就是一整天”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名小伙子的姓名不便公开报道。警方建议,称他为“王sir”。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汪警官介绍,今年1月上旬,分局治安大队侦查办理了一起开设赌场案件,发现涉案嫌疑人任某可能存在涉毒嫌疑,遂将该线索移交禁毒大队。

“王sir”运用自己构建的涉毒人员信息研判模型,对任某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

“早上9点看见他坐在电脑前,到了晚上9点他还在那里,好像没有动一样。”禁毒大队大队长汪警官介绍,小王特别有定力,做事非常专注。经常看到他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从海量的繁杂信息中寻找线索。“他还有一种特别的本领,就是能够把一条条看似孤立的、没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串联整合,从中呈现涉毒犯罪人员的关系网、资金流。”

从任某“一个人”,牵出他的上下关系人开展“一条线”,再对这些人员进行研判,形成“一张网”。“王sir”在电脑前坐了好几个“一整天”,梳理出涉毒犯罪网络图。禁毒大队民警们随即开展侦查,挖出一个重大涉毒犯罪团伙,抓获52名违法犯罪嫌疑人。

“他参警不过2年多时间,通过夜以继日的苦心钻研,迅速摸索出一套涉毒人员信息研判模型,大大提升了侦查破案效率。”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汪警官说。

他在2年前是“小白”新警

让人意外的是,“王sir”并非公安院校毕业生,而是水利专业毕业生。

“王sir”出生于1997年,2021年考入武汉警营,同年10月,他被分配到武汉市公安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东荆街派出所。“王sir”告诉记者,当时,他作为一名水利专业毕业的“小白”新警,对警务工作毫无头绪,甚至觉得无从下手。

初入警营,浑身都是干劲,他索性住进了派出所里。为了尽快“入门”,他把讯问技巧、制作笔录、固定证据、体检送押等案件办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列出清单,逐项学习,逐一“销号”过关。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来到派出所两年时间,他参与办理了东荆街派出所几乎全部的刑事、治安案件。

凭着干劲、钻劲、悟性,这名小伙子开始“发光”。就在他刚刚熟悉派出所的工作时,2023年10月,他被调到分局禁毒大队,承担线索研判工作。

线索研判工作,专业性强,非常重要,又十分枯燥。“王sir”再一次从头学起。

他找到经开区公安分局处理警务信息的高手,贴身式求学。

万难抵不过苦学。几个月的学、思、践、悟后,“王sir”不仅学成出师,还提炼出几个关键信息要素,创造性地构建起一套涉毒人员信息研判模型,利用这套模型,可以从海量信息中快速甄别出有效信息,梳理出涉毒犯罪链条,进而扩线成网。

禁毒大队副大队长邵警官告诉记者,繁杂的信息,经过他的处理,竟能“开口说话”了。

他成为破案打击的“关键先生”

“有案子,请速回。”今年6月17日晚10时许,“王sir”刚把牙膏挤上牙刷塞进嘴里,就接到了大队教导员陈警官打来的电话。

半小时前,他刚刚回到家里,接到电话,漱了漱口,急忙出门。完成工作再回到家时,已是次日凌晨2时。

为了工作方便,他在单位附近租房安家,以便挤出更多的时间来研判案件,可以随叫随到。

晚上10点下班不算晚,工作到凌晨也是“家常便饭”,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加班。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民警,他乐在其中。

他对记者说:“禁毒一线,危险重重。线索研判得准一点,民警的负伤牺牲就少一点。每当同事们运用我研判出的线索抓获涉毒人员平安归来时,发自内心的快乐,便会油然而生。”

今年以来,“王sir”从10万余条杂乱信息中,梳理出有效涉毒线索1211条,支撑核查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312名。

“从没见过像小王这么拼的小伙子。”分局禁毒大队教导员陈警官对记者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拼劲,他迅速成长,年仅27岁,参警2年多时间,已经成为分局禁毒战线的“关键先生”。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