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在阴雨连绵的上海,第三野战军以一种最为原始的方式打赢了这场战役。为了保护这座最富裕的新城,不让老百姓受到战争的波及,战士们没有舍得动用火炮,而是几乎只是凭着步枪就消灭了敌人。

仗整整打了16天,但这座城市每夜都是灯火通明,青年男女们甚至就站在马路旁观战,这样的场面在战争年代实属罕见。上海解放后,三野主力撤往城郊休整,进入市区的守备部队则将指挥部设在大马路上,干部战士也都在马路上露宿,陈毅进城前定下的“第一纪律”就是绝不扰民。

连一向高姿态的西方报社也不得不承认,胜利之师睡马路,自古以来是没有的。老百姓们自发地为战士们端茶送水,给他们盖上棉被,兵不犯民,民爱戴兵。解放战争打到这里,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民心所向,赢取全国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在得知上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远居北京的毛主席在督促三野10兵团提前进入福建作战的电文中,又不失时机地询问了三野代司令粟裕三个问题:

“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夺取?有何办法分化敌军,争取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应外合?请着手研究,并将初步意见电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是主席心里一直以来的一块心结。早在1949年3月研究华东局分管范围时,他就一再叮嘱相关负责的同志:

“还要加上台湾。”

1949年3月到1950年初这一段时间,是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国内战争方面,大局已定,各大野战军追剿残敌,到处都是捷报传来。而放眼国际,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世界两大头号军事强国,都将欧洲视为了双方核心利益所在,焦头烂额的美国根本无暇顾及东方局势。

在1950年的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甚至公开声明:

“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野心,亦不会使用武力干预现有局势。”

很明显,在苏联的威胁和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信心的情况下,美国把台湾排除在了自己的战略防线之外,或者说是“暂时”选择置身事外。

要牢牢把握有利的战略形势,就必须拥有超前的战略思维。在十兵团奉命入闽,收复沿海诸岛作战任务下达伊始,毛主席就将矛头直指台湾,目的就是快刀斩乱麻,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此等的决心和魄力远非常人可比。

思想上下大决心,战略上统筹全局,毛主席已经吹响了攻台战役的第一声号角。接下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何种方式发起战役这些关键性问题。要打好这至关重要的一场大决战,还必须依靠一位统帅三军“前线总指挥”来临机决策。

毛主席心中的最佳人选,正是此时率部横扫华东战场的粟裕。

从接到攻台作战任务开始,粟裕要面对的就是一个全新的战争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在大的战略方向上,就是一个怎么打的问题。攻取台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战役,而是涉及整个台湾海峡的进攻作战。

退居孤岛,已是强弩之末的蒋介石,仍怀有卷土重来的幻想。为此,他把30万大军分驻在台湾、海南、舟山三大岛上,精心设计了一套所谓的高强度防御反攻体系:以岛屿对抗大陆,三点成一线,海南遏制两广,台湾俯视福厦,舟山封锁沪浙,退则互为掎角鼎足依托,进则可奇兵反攻或全线展开。

除了这三大主要岛屿阵地外,东南海域近一点包括平潭、鼓浪屿、金门,远一点的一江山、大陈等岛屿都被布置重兵,大有群星护月之势。要攻取台湾,这些小岛就好比一个个前沿碉堡群,不清除就无法推进。

在当时研究的作战方案上,针对战役前期的海岛收复问题主要有两大思路:

一、逐岛攻击

首先解放靠近大陆的各沿海岛屿,最后解放台湾。

二、越岛攻击

效仿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术,只攻取关键岛屿,待消灭敌人一线精锐力量后,再发起最终决战。只要台湾解放,其他敌人则不战自降。

如果按照以往世界上跨海作战的经典战例来看,越岛攻击时间短,效率高,能够以较小的伤亡换取同等的作战效果,无疑是可以借鉴的上策。而逐岛攻击虽然能够保证完全清除敌人有生力量,解决后顾之忧,但耗时太长,而且一个局部战场如果无法打开局面,就会影响全局进度,这种方案利弊明显,显然不如越岛攻击更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