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伤寒论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1],仍不解者,此为壞病[2],桂枝不中[3]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词解】

[1]温针:是针刺与艾灸合并使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针刺一定穴位,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使热气透入。

[2]坏病:指被误治而导致的变证。

[3]桂枝:此处指桂枝汤。

[4]不中:中,音仲(zhōng)。不中即不可的意思。

【解析】

本节分两段,从“太阳病三日”至“桂枝不中与之也”为前段,其余为后段。前段提出坏病的概念,后段论述坏病的治则。

太阳病,治法自应汗解。若汗不如法,或发汗太过,则疾病未解,转而或妄用吐下,或误与火法, 致病情发生变化,不按六经规律传变, 产生复杂证情,名之日“坏病”。此时病由表入里,或损及脏腑,桂枝汤证已不复存在,不可再用桂枝汤解表,而应根据疾病的现实征象,采取适当的治法,故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坏病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其原始证候已发生了变化,不复存在:二是不按六经规律传变,变化多端;三是证候复杂,辨治有一定难度。此条所论坏病,是与误治有关,但从临床观察,坏病亦有因失治或体质及病邪等因素产生者。

所谓 “观其脉证”,是说要四诊合参,脉证并举,全面完整地搜集病情资料,仔细进行观察分析,以供准确地分析判断病机之用。“知犯何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明确具体病因、病机,做出可靠的诊断。“随证治之”,是根据正确诊断,运用理法方药的知识,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确定治法方药。此十二字治疗原则,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主要精神所在,不仅适合证候复杂,变化多端的坏病,对于一切疾病的辨治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经指要】

本条指出坏病的治疗原则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详察脉证,四诊合参。通过以常衡变,明确治疗之顺逆,以及具体病因、病机和诊断,进而确立治法,依法处方用药。此即辨证论治之精髓,故而不仅是坏病的治疗原则,也是临证辨治一切疾病的指导原则。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