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可以牵动人们的感念,这是人类的敏感处。日月星辰、风云雨露、秦岭遗梦、岁月留痕,这些常常超越纯自然感觉的东西,一旦进入人类的精神领域,甚至成为某种情感、某种境界的象征。这其中就仿佛包容了太多中国人的自然观与哲学观。人与人相处也是如此,绝对不会越过这其中的规律。我与赵喜林妹妹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俩家庭之间双方的交往也都比较平凡,大家有什么事,往往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写这篇小文,我真的是太忙了,三十六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才刚刚完成第一稿,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就涌上来了,我真的不想一下打乱自己整体的创作构思,差点儿就得醉老朋友。好在夫人及时提醒,我在微信里让喜林妹妹从邮箱里,多发一些近几年创作的水墨作品,让我好好的研读。一开始收到她从手机上发来的一些图片,有书法、油画、日本传过来刻字书法。说实话我真的不敢恭维。我所认识的赵喜林,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位著名的陕西省女企业家,从96年至今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五、六、七、八、九、十届理事,02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07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我至今还记得2012年我在陕西省调研时,她已经成功当选为第十一届陕西省政协常委,后来听说她又兼任到至今的陕西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陕西省书法界、美术界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自己的企业也是干得风声水起,就算心中喜欢艺术,你也该分个轻重缓急,慢慢来。我一向觉得她的中国水墨画功底不敢深厚,我曾多次见她挥毫泼墨,虽然擅长写意,偶尔也涉及工笔。其小品大处劲拔从容,细处谨于毫发,轻墨落素,重墨出神。由于她曾就读于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85年毕业后就职于宝鸡市新华路职业中学任美术老师,后又经南开大学深造,多年的基层艺术创作的积累,使她写实功力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因此除了具备准确的造型能力,无论是用墨和还是运笔上,她的小品均可在情感上尽兴释怀,得其真率;题材具恬然之风,优雅清丽,主题轻松;笔墨上则简放流畅,毫快恣肆,尝试笔墨情趣;幅面上随意拾取,或斗方或册页手卷,不受规制。她是属于思考型的艺术家,她的作品重视个性的张力,并善于利用传统笔墨向现代笔墨转换的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风格,建构一种壮美大度的艺术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安宝塔山》

因此,我作为她多年的兄长,希望她能够静下心来,专功自己的写意山水、花鸟鱼虫。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除了加强研读古代和近现代真正称得上大家的艺术作品以外,还要不断地坚持实践。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画的写意小品大致在宋、元前后已经出现,是一种清和、雅逸、文质很强的艺术样式,受到后代艺术家们的喜爱和运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画界出现了两股创新形态,一种是变形风,一种是小品画。前者是艺术语言上的发展,至今不衰,演变为现代水墨的基础。后者是在艺术样式上多元的发展,逐渐成为画家寻找新的艺术语言、探索构图、提炼笔墨的途径,逐渐成为大创作的一种有利补充。现代艺术市场出现后,小品又很快被市场所接受,逐渐成为艺术家再生产的有利工具。这是一种很悲哀的事实,然而真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是绝对不会去染指的。我曾经也和喜林简单地交流过,并且希望她在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如何能够整体呈现融会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正大气象,才应该是她毕生追求的目标方面作过探讨,她本人也表示理解与明白:任何一位再优秀的艺术家,传统文化的滋养不可或缺。唯有自己的基础打牢了,才能完成对历史事件精神性的把握和对主题上的深化。君不见当今画坛“繁华似锦”却“缺少精品”、“缺乏力作”。大师不是捧出来、更不是吹出来的。现如今,许多画家的整个创作过程都产生于自己的画室之中,创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摄影图片、电脑合成等外在因素。许多所谓的“创作”其实就是一张画稿的反复“变奏”。真切的情感从何而来?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画家首先需要面对鲜活的自然和生活,才能完成主客观促生的情思熔铸。是谓:“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意花鸟》

在这里我必须再次提醒注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潜心投入同样不可或缺。这与今天普遍越来越短的跟风“创作”,借题发挥有很大的关系。重大历史题材、重要现代经典题材,这需要漫长而艰辛的创作过程,其中最不或缺的就是亲历亲为地体验生活,从中找到真情实感,现如今这种美术创作浮躁之风一天不改,无论你的作品被什么样级别的比赛吸入,都是短暂的一时自我安慰,它绝对不会成为留给后人的精品。

今天,就她从邮箱发给我的一些作品来看,发现这几年她的创作风格虽然变化不大,但作为一个身兼数职的著名企业家,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仅仅是从她的艺术创作鉴赏方面,谈一点点肤浅的心得体会,与各位爱好者互动:综观全面,读她的小品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扑面而来的细腻、轻灵、飞动的神采,在淋漓尽致的笔墨里氤氲着一种文人气质和浸淫前贤、学古能化的清新画风。最令我感动的是她的小品不但画意传神,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可谓“心随鸟声共悠悠,诗情画意率性移”。她的多幅作品造型生动,水墨神韵清丽可人。从她的这些创作理念上来看,其作品风雅尚存、艺心未泯,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换句话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我相信她能一直坚持下去,定会给浮躁中的我们以更多的静趣和更多的启示。

对于她发来的书法作品,吾辈并非书家,故不敢在此多言,也无需在此进行评判,但每个人有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流水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除了多年坚持与执着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径可供选择。基本功是否扎实?就看你挥毫落墨的瞬间就会原形毕露。懂得书法艺术的学人与书家,从不轻易落笔,但只要你能静下心来读他们的书法作品,总让你觉得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气格存在:空灵而又实在,冷隽但又舒缓,稚拙而具天趣,诙奇但又可亲。比如我们今天读到古人:内含古拙的张迁,就会想到曹全的外柔内刚,看到石门的飘逸自信,就会思念到邓石如的婀娜流美,特别是汉竹木简上的真率自然,它们从多方面对立统一的建构,组合成和谐稳定的书法大美。在轻灵舒缓的艺术氛围中,读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隐含书家心灵颤抖的律动,对人性复归于自然的呼唤。艺术形式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其中豪迈挺拔之气,溢于言表,冷隽艰涩深藏机锋。从线条的起落跌宕,横撑抗衡看得出其内心深处的郁勃。所有这一切,都是藉多年的学养和对人生透彻的领悟。

其实,人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一种生命过程,生活中劳动创造,生活中繁荣进步,同时也在生活中获得人生满足,得到人生享受,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人生的艰难与困苦。人生因为有磨难才会有追求,追求因磨难而诞生。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左右于生命的每时每刻,也正是熟知了人生旅途的种种波折,种种坎坷,种种无奈,人类才如此永恒地追求着人生中的一切梦想!我的恩师我国著名文物法规大家谢辰生先生,曾经常对我说:“⋯⋯人生的潇洒,在于一生积极努力地去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不论是谁,也不管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就像运动员,重要的是参与,是激发人类那种拼搏奋争的勇气与毅力,而不在于是否站在了领奖台上。所以失败并不难堪,困惑痛苦也并不可怕,它构成的同样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宝贝财富。那么,放弃追求,满足于享乐,才是可怕地荒芜人生。就像自然有四季,人生亦有起伏。如果说春天是人生的浪漫梦幻,秋天是人生的金秋收获,那么酷暑寒冬则是人生所要经历的奋斗与苦难。人生恰如那挂在树枝头的柿子,只有经历过风吹雨淋,日晒霜打,才会有太阳般亮丽温暖的色彩,才会有香香甜甜的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色》

灵魂往往追求高尚的自我实现,肉体通常承载着初级的本能欲望,在灵与肉的搏斗中,高尚战胜低级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那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呢?教育也好,宗教流派也罢,虽各有千秋,但都导人向善,因为善是灵魂追求的终极目标。灵魂向善,内体就要忍受煎熬。痛苦是多方面的,人性中有许多看似灰暗实则可以理解的方面,只有承认其客观存在,并经过各种学习和实践锻练,就能真正理解和宽容对待这个你有时看上去不怎么可爱的世界。受过这些苦难后,灵魂会得到超脱,会受到善的指引,从而更加接近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里的忍受,是宽容、是理解,不是含冤,也不是简单的忍让。接近人生价值的过程,是奋斗和追求,是磨练和修为!愚不知喜林吾妹能否理解也⋯⋯

丹 青

甲辰年五月十六于姑苏春华苑书乐斋

责任编辑:胡瑞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