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际交往中,语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搭起你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其实,放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相宜的。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否亲密,是否能成为孩子信任和依赖的对象,也和平时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他如何交流沟通不无关系。

别小看语言的力量。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小时候是公认的坏男孩,9岁时父亲对继母介绍他时说“他是全郡最坏的男孩......”

然而继母却微笑着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说:“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

凭借着这句话,卡耐基和继母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也正是这句话,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

父母的一句话可以温暖孩子的一生,也可能会成为伤人的利器,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两句话,当父母的一定要记住了,宁愿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对孩子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对孩子失望的话。

孩子的天性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不断地试探这个世界的规则和底线,尤其是对最亲近他的父母。

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中降生的,父母对于孩子也寄予了深厚的爱和期待。

可是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身上充满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对于世界的陌生,对于人性的好奇,促成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出不断挑衅的行为。

当父母的,有谁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调皮捣蛋,时不时打架生事,或者被老师请家长、邻居家孩子的父母找上门问责......这些真心让父母感到头痛。

尤其是现代的孩子,从小就接触网络,了解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却有限。有时候被不良风气影响,做出一系列让父母无奈的事情。

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父母大多会感到不如愿。但是有这种情绪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流露出来,让孩子察觉到。

父母不要动不动就把“失望”类的话挂在嘴上,毕竟孩子最大的依赖是父母,他们不会认为父母是拿这些话刺激他,反而可能因此破罐子破摔,彻底摆烂、躺平。

等到那个时候,受苦受累、承担最终结果的,还可能是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贬低、看不起孩子的话。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能拥有天使宝宝,健康聪明、知书达理,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每个孩子的脾性不同,天份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启蒙早,有的孩子稍晚......还有各自成长的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孩子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各有不同。

想让孩子优秀于他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明显,动不动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贬低、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偶尔一次两次,可能孩子会不在意,但次数多了、时间长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未可知的。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

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那么孩子对未来也会充满信心。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讥讽挖苦,就会把悲观主义的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底。他对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也没有精神,因为他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终究也难以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茁壮成长,不只是身体上的,也要有精神层面的。

当父母的不能一边用物质填充孩子的人生,一边用语言进行精神的打击。

要知道,哪怕是借以“爱”之名去苛责孩子,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人,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孩子也一样,当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建立起同理心。

毕竟大家都经历过年少的阶段,要明白人非圣贤,有优点也有缺点,当然会有犯错误走弯路的时候。这时孩子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父母伸手将他们从泥沼中拉出来。

允许孩子在适当的范围内犯错,改正以后,父母也不要总是揪着这一点错误无限放大,把孩子逼上绝路。

其实,孩子怎么能不明白道理呢?

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包容心,是遇到问题时能成为他坚强的支撑。而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可能在面对未来每一天时充满信心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