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下午时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以下简称贵州地博)停车场内仍有大巴陆续停进。“热闹情况是常态。”贵州地博副馆长陆光颖列出几个数据:最高峰时日接待流量达到万人规模,开馆三年接待超200万人次,四成是外地游客。“有人把它作为入黔首站,甚至为它专程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朋友们有序排队进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人民网 龙章榆摄

各地地质类博物馆的观众多为专业人士,常被贴上“小众”标签。年轻的贵州地博何以吸引大众,成功出圈?

走进馆内序厅,106平方米、目前可知自然产出面积最大的原版海百合化石,让游客的脚步停了下来。“这样重量级别的藏品有很多。”陆光颖说,馆内收集了古生物化石、岩石类、矿物晶体类标本以及文化物件等藏品,数量超3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游客正在参观游览。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2亿多年前贵州是‘海的世界’,如今是‘山的王国’,通过完善藏品体系,我们将地下珍贵‘家底’分类呈现,让藏品有亮点、有看头,才能吸引游客目光。”陆光颖说。

有看头,还要看得懂。贵州是全球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究竟是啥?”踏入等比例还原的模拟溶洞中,站上五屏联动的立体大屏前,在一段地质演变科普视频的加持下,观众徐青青的疑惑得到解答,“地面崎岖不平,地下溶洞密布,这就是贵州的‘地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游客正在参观游览。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地质类学科包含地理、气象、地质、化学等,普通观众看懂并不容易。贵州地博创新藏品的叙事方式,通过3D展示、VR体验、实地模拟等方式让藏品活起来、会说话,更加亲近观众。

会运营流量,还要能保持留量。在一份罕见的梁氏关岭鱼龙怀孕标本旁,不少游客驻足拍照。贵州地博科技研究部负责人郝家栩分享了一个有趣案例:如何通过化石辨别贵州龙的性别?通过怀孕龙化石的发掘、清理,就能收集更多差异信息。“根据大量研究数据,目前已能通过化石的骨骼特征分辨贵州龙的雌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修复师正在修复化石。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地质藏品里蕴含着大量珍贵信息,加强研究能服务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更能让观众有更多精神文化收获。”郝家栩说,基于大量藏品,贵州地博建立古生物、矿产等类目的研究体系,不断用新成果丰富馆藏内涵。馆里的故事常讲常新,“网红”才能变成“长红”。

临近傍晚,越来越多游客参观完毕,准备出馆时,发现还有惊喜。在负一层的出口旁,主题图书馆、主题餐厅及文创商店依次排列。

“结合馆藏灵感,我们开发19个系列、200余款文创产品,既有高大上的轻奢珠宝、数字产品,也有接地气的休闲食品、办公文具、日用百货。”陆光颖说,博物馆不能高高在上,要通过打造开放文化空间、创新文化产品,更加主动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贴近公众文化生活,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区域一角。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完善馆藏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推进活化利用、突出教育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博物馆建设更完善、更成体系,一大批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和贵州地博一样,“活”起来、“火”起来。

“抢抓机遇,发挥贵州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会更进一步处理好保护、管理、研究、利用之间关系,让博物馆在推动文化繁荣、服务美好生活、促进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更大作为。”陆光颖说。(王韬、赵静、翁奇羽、郝萍、汪晓波、龙章榆、涂敏、高华、陈洁泉、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