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这个有着“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美誉的文学奇作,沉浮200年,又在年轻人间“红”起来了。

“450分钟深度解读《红楼梦》”“一口气看完87版《红楼梦》”……如今,有超百万人跟着一众抖音博主重读《红楼梦》。人们一边惊呼视频之长,提醒着博主们“这里是抖音”,一边贡献出了过亿播放量。

有博主表示,在更新视频的过程中,他发现网友并非真的对经典文学不感兴趣,只是有些对名著了解得少;有些则是因为阅读门槛高。为了解决网友名著畏难情绪,让更多人也能体验文学所能带来的愉悦,这些博主,不吝形式,不惜重新解构文学。

从形式创新到解构内容

在网上,人们给名著畏难情绪起了个绰号,叫“名著恐惧症”,意思是对某些叙事结构复杂,时间线交叉,人物繁多的著作,在翻书前就产生“我读不懂吧”的自我怀疑;或浅浅阅读几章,就被书里的情节搞得头晕脑胀,很难继续。

《三体》就是这类典型。尽管电视剧版和网飞版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但专业的物理知识,脑洞大开的世界观,还有“与门、非门、与非门……抱歉,脑子先走了”。

一直有深度阅读习惯和有自媒体从业经历的“一只萧包子”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开始尝试用易懂的形式解读《三体》。据他自述,刚开始没想那么多,除了分享《三体》,也有为自己自媒体事业开拓渠道的想法,“毕竟,抖音的用户量就摆在那”。但做着做着他发现,在这片短视频沃土上,大家对深度内容有很强烈的需求。

“程丽华骂爽了还没完,临走前端了一盆冷水,唰的一下向叶文洁泼去。物理攻击经过寒冷空气加成,活生生变成了魔法攻击。主角顶不住,晕了过去。”“在《三体》第一期视频时,“一只萧包子”主要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配合动画特效或真人演绎,让大家从形式上看起来更易接受《三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只萧包子”用真人演绎的方式讲解《三体》

但深入分析网友提出的疑惑,如“我觉得人物关系很乱”“才20多分钟,脑子已经要短路”,“一只萧包子”感觉到,只是形式创新远远不够,关键还得重新解构著作内容。

通过重新梳理逻辑,在第二期视频中,“一只萧包子”用主人公命运发展的轨迹替代了原著故事叙事。原著故事线复杂,听罗辑、叶文洁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总能容易些。

显然,这种创作方法更加费时费力,但效果显而易见。有网友开始在评论区提出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看法,甚至是讨论。也有网友指出,“我记得因为三体已经不相信人类了,所以没有告诉伊文斯古筝计划”。眼看网友催更到了自己没讲的内容,“一只萧包子”只能老实回复道,“第二部有解释,给自己埋个坑”。

“一只萧包子”6月15日发布的“深度解读《三体》”视频时长达226分钟。网友调侃,“用流量看完,欠了中国移动一套房”。最终,该视频获赞126.1万,吸引超百万粉丝催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度解读《三体》”视频时长达226分钟

相比数据上的成功,“一只萧包子”更感叹于网友对文学的敏锐和对内容深度理解的能力。有网友借着《三体》人物大史说过的话,在评论区表白了自己对人类文明的态度:虫子从来都没有被战胜过。

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打开科幻巨作一角,到用人物主线解构叙事,再到如今透过主角行为,探讨人性幽深和文明继承,“一只萧包子”在分享优质内容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一座桥,帮助更多人走进文学世界。

除了经典著作,还有人正尝试用生动故事作为切口,慢慢梳理厚重历史演变。他们从普通人中渐渐走出,成长为内容博主,帮助更多人理解文字之美。他们更加小众,小众却不孤单。

用笨拙而漫长的方式讲故事

“唐宋元明清”几乎家喻户晓,但唐朝至宋代之间54年的“五代十国”,鲜少有人能用一条完整的时间线讲清楚。“本身历史周期短,政权更迭又特别乱,完全被各种战争充斥”谈到为什么“五代十国”社会科普少,一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做出了如此解释。

也因此,“五代十国”常被撇在历史角落,除了专业学者,鲜少有人钻研,更甭说做科普。但软件工程师杨利辉愿意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利辉讲解“五代十国”截图

凭借自己运用图像处理软件等的能力,他在“26小时彻底搞懂五代十国”的视频里,把每一场战争都对照今天的地理位置做动画讲解;每讲完一场完整的政权更迭,都会在思维导图上填补历史标记……最终,整个“五代十国”像一张动态三维拼图,完整而立体的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因为生动易懂,有高中历史老师给杨利辉发私信,希望可以把他的视频和400余张动态地图当作课堂课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讲师于赓哲也注意到了他的科普内容,“他证明了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还有人对成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兴趣”。

和他一样致力于打捞历史钩沉的小众博主,还有“东兴苟十三”。

“在这个碎片化知识、追求流量、追求完播率的时代,我还是想以这种笨拙而漫长的方式去讲故事。纵然不讨喜,然则我甘之”。在他看来,历史不只是恢弘叙事,更是一个个细腻、淳朴的人的生平故事。

以苏轼的“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为例,如果单看文字,只会认为这是苏轼上任前的豪情,至多有对家乡的淡淡不舍。但真正了解苏轼人生轨迹,才会发现,这首诗里暗含母亲是故乡的重要组成,母亲离世,故乡就难再回的哀愁,以及即便如此也要乐观看待未来的洒脱和勇敢。

“苏轼星夜兼程赶回家中,踏进小院,似乎还能听见母亲的书声笑语,以及离别时放在脸颊上温润的手。如今一切都被一方小小的棺木隔绝”。人们通过深入了解苏轼生命旅程的行经流转,重新认识了苏轼,也重新理解了他文字背后的细腻情感。

“东兴苟十三”讲解苏轼的视频时长1小时3分钟,大量引用苏轼诗作,并利用影视片段表现人物情绪,在平静中隽永动人,这在短视频平台十分少见。但网友在评论区写道,“一个小时讲完苏轼的一生,还不短吗”“如果不是着急赶路,语文应该是最美的学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评论截图

通过这些深耕长视频制作的小众博主,人们看到了历史夹缝中或大或小人物身上的人生命运和家国变迁,也由此感受着文字所承载的深情。

而当知识乘着智能算法的东风,覆盖到更多人群,人们在共读中找到天涯知己,又再次转化为新的“播种人”,继续将鲜活珍贵的文学内容传播下去,一个微小气候就在短视频平台中逐渐形成。

唤醒青春意志

过去一年,据《2024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统计,平台时长大于等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收藏量达3.91亿次;读书书评相关内容总评论量2306万次;读书类直播累计730万场;“我在抖音学文学”“史铁生的顶级文笔”等话题频上热搜,“全民阅读”风潮在抖音上初见气候。

借由这场“全民阅读”潮,“1379号观察员”“勇敢的永”等博主也纷纷从文学、历史等角度积极推进深度视频制作,提升平台文化氛围,降低知识传播门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79号观察员”解读《百年孤独》截图

除此以外,抖音知识类内容在流量、内容、人群上所实现的彼此交叉,吸引了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等人的入驻。

至此,一个拥有文化氛围,鼓励和吸纳优秀博主分享知识,提升用户阅读兴趣并反哺内容质量的文化新生态得以成型。更重要的是,该生态还实现了新的社会价值。有网友给“1379号观察员”发去私信:“我是从来不读书的人,看了你的视频买了一本《百年孤独》,放在公司前台三天三夜都没敢去拿,刚才终于鼓起勇气去拿,开始看了,特地来告诉你”。

“240分钟解读《白鹿原》”“用35集系列动画和2万多字文案解读《沙丘》”……人们在重拾经典中重获知识力量。然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在评判、解读、传播经典的过程中,爱文学,也能通过文学反观自己的成长,唤醒“去热爱”的青春意志。

曾有一位耄耋老人在抖音上留下这样的文字:年轻时没机会读大学,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重新捡起文学,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比一些同龄人心态上年轻。

或许这就是在抖音传播文学的价值,更潮流的传播形式,更低的知识获取门槛,更平和双向的交流空间,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里,更多人沐浴月光。(完)

作者/冯实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