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综合各种公开权威资料集成。

第二十三章:走向覆亡的北洋(一)——北洋分裂

袁世凯打下根基

袁世凯确实是一代枭雄。

他一手创建北洋后,为了让北洋保持团结,他用尽了各种手段笼络这些手下们,以让他们抱成一团一致对外。

袁世凯这种竭力维持北洋内部团结的做法后来取得了奇效。

1913年北洋军将自己的地盘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中下游流域。从此以后,北洋正式成为了统治全国的集团。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后,北洋正式分裂为了皖系和直系两大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祺瑞与冯国璋

由于北洋军是以李鸿章的淮军为基础建立的,所以北洋初建时其高层主要为安徽籍人士。因此袁世凯死后,掌握了北洋中枢大权的是皖系的领导人段祺瑞。而北洋军队兵员主要在北直隶(河北)招募,因此北洋军的真正中坚是北直隶人,他们的领导者正是冯国璋。

虽然袁世凯死了,但是冯国璋还是秉承了袁世凯当年的作风,不管怎么跟皖系争权夺利,‘斗而不破’都是他一直秉持的原则。正是有赖于冯国璋的坚持,北洋内部再矛盾重重都是茶壶里的风暴——掀不起大浪。

裂痕越来越大

由于北洋内部至少维持了表面的一致对外,因此北洋在全国一直是最大的一股势力。但是皖系在获得了日本大笔借款后,变得目空一切日益咄咄逼人。皖系将武力统一一直挂在嘴边,且皖系做事越来越专断,这令同为北洋的直系感到了生存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直系在1917年爆发的护法战争中,采取了中立的立场,直系军队在前线消极怠工一心就想着和南方军签订和约。由于直系掌握着北洋最为精锐的部队,因此随着直系部队在前线出工不出力磨洋工,看似强大的北洋军反而在湖南、四川前线连连败绩。

段祺瑞对于直系这种拖自己后腿的行为十分愤怒,因此在1917年11月索性提出辞职以要挟出任北洋副总统的冯国璋。然而冯国璋对于段祺瑞的跋扈早已经很不满,所以他指示直系的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江苏督军李纯,于11月18日联名通电全国,看看社会各界对南北停战和谈的态度。

三督军通电一出,随即便在全国获得了大量的支持。

眼见舆论站在了自己的这一边,所以一向以犹疑不定闻名的冯国璋,在11月22日果断接受了段祺瑞的辞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国璋的这一果决举动,让段祺瑞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毕竟是他段祺瑞自己主动辞职的,想反悔他也放不下这面子,因此只得黯然下台。

但是北洋此时第二代人已经成长了起来,皖系二代的代表是徐树铮,直系的二代代表为曹锟和吴佩孚。他们可没有被袁世凯谆谆教导要保持团结,所以这些年轻一辈们对于以武力解决对方毫不犹豫。

相比起段祺瑞来,冯国璋还是更为持重,他竭力维持北洋内部的统一,对皖系又打又拉尽量维持团结。

像是1917年12月18日冯国璋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而另外皖系核心人物之一的段芝贵,也被他任命为了陆军总长,这些任命就是把北洋陆军大权交给了皖系。

但是皖系的年轻一代的代表徐树铮却对此还是感到不满,他一心想要让段祺瑞重新出任总理掌握大权以武力统一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树铮

徐树铮这人很有能力,所以段祺瑞对他十分看重非常信任,很多事情都由他自行其是不加干预。但是徐树铮这个人十分骄狂,且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再加上段祺瑞对他的放纵,导致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做事越来越出格。

皖系将矛盾推向高潮

为了能帮段祺瑞回到中枢,徐树铮开始了一系列的操作。

当时的张作霖已经实质上控制了东三省,隐隐有与皖系、直系分庭抗礼的趋势,所以张作霖的向背将直接决定皖、直两系对抗的胜负。

而恰恰在此时徐树铮获悉,直系从日本购入了一批高达27000支的新式步枪。虽然直系打着北洋政府的旗号进口的这批枪支,但是徐树铮知道,这批枪支直系肯定是拿来组建自己的新部队。直系本来就手握北洋精兵,这要是再让直系编制大批新部队,那皖系和直系之间的平衡就会被彻底打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徐树铮认为绝不能让直系获得这批军火。

恰恰此时徐树铮又亟需张作霖支持段祺瑞复出,于是他便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张作霖(一说是段祺瑞授意),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平分这批军火。其后根据徐树铮的情报,奉军在秦皇岛成功劫走了这批军火。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奉系秦皇岛劫械事件。

张作霖最后食言,独吞了这批军火,用这批步枪编制了七个旅的部队。这一事件被普遍认为,是奉系正式成为了北洋一极的标志性事件。

不过张作霖兑现了对徐树铮的另一个前诺,支持段祺瑞重新出山。

在皖系、奉系联手压力下,冯国璋不得不在自家军火被奉军劫走后的一个月的1918年3月22日,重又任命段祺瑞为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任总理的段祺瑞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凭现在皖系的实力足以碾压全国,因此行事变得更加嚣张专横。

眼见段祺瑞势大,冯国璋没有选择和他硬怼,而是让自己的老同僚,与他和段祺瑞一样同为北洋老人的陆建章出面联络各地,大造声势压段祺瑞接受南北和谈。

眼见前线的大好局面被陆建章给破坏掉了,这令段祺瑞对陆建章起了杀心。

1918年6月14日,段祺瑞指使自己的亲信徐树铮,在天津中州会馆袭杀了北洋元老陆建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建章

段祺瑞的袭杀陆建章,打破了袁世凯定下的北洋不内讧的潜规则,推倒了北洋走向覆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陆建章被杀后,直系人人自危,在巨大的危机面前,直系变得空前团结,直系将领们纷纷加强备战准备和皖系一决雌雄。因此就在陆建章被杀后的第二天6月15日,一向因为做事拖拉被人诟病的冯国璋,不理会段祺瑞的强烈抗议,公开通电与南方六省停战议和。

因此冯国璋代理黎元洪总统期满后,段祺瑞指使自己控制的安福国会另选徐世昌为大总统,这迫使冯国璋于1918年8月13日宣布辞职并离开中枢。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段、冯两人已经离公开决裂只有一步之遥了。

皖系一错再错走向衰亡

段祺瑞的皖系集团此时已经有些得意忘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是段祺瑞将曹锟、吴佩孚打下的湖南地盘全部交给自己的亲信,将原本立场摇摆不定的曹锟、吴佩孚直接逼成了直系带头大哥。

而接着段祺瑞的头号亲信徐树铮,更是捅了一个天大的篓子。

当时北洋已经是直、皖、奉三雄并立的局面。

由于徐树铮帮张作霖弄到了那么大一批枪,所以张作霖直接任命徐树铮为奉军副总司令。但是徐树铮这个奉军副总司令却是身在奉营心在皖,所以他直接截留了北洋政府拨给张作霖的军费,偷偷地编练了五个旅。

徐树铮如此胆大包天,张作霖发现后,自然是立马撤销了他的奉军副总司令一职。但是徐树铮将他编练的五个旅中的四个旅带离了奉军,转为了他手下的西北边防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作霖劫持了直系的大批枪械后也才编练了7个旅,徐树铮一口气就带走了4个旅的人枪。一个旅不但只有步枪,还要配备相应的机枪、火炮等武器装备,以及马匹、车辆等后勤装备。因此这笔账算下来,等于秦皇岛劫械奉军白干了不说,还倒赔上了大批的人员。

徐树铮的这一出空手套白狼使得张作霖差点跟段祺瑞直接翻脸,虽然段祺瑞补偿了张作霖大笔经费暂时平息了事态,但是徐树铮带走的部队却一兵一卒都没有还给张作霖。因此张作霖认定只要徐树铮还在皖系,那么皖系就没法再继续合作了。

所以其后直系的吴佩孚等找上张作霖合作反皖系时,张作霖没有太多的犹豫便答应了。

而且就在直系与奉系商谈合作反皖时,徐树铮又因此奉系支持徐世昌罢免自己西北筹边使一职,而在短时间内组织了对张作霖的三次刺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徐树铮过于张狂,所以皖系内部很多人也看他不顺眼,这导致他的暗杀计划都被自己人提前透露给了张作霖,自然刺杀也都以失败而告终了。

徐树铮的胆大妄为无疑促使张作霖倒向了直系,而他的行事过于强势不注意团结同僚,也导致了皖系内部分裂。因此段祺瑞其后的失败,与他过于放纵徐树铮有着因果关系。

就在直皖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时,一直维系北洋内部团结的冯国璋死了,这一下徐树铮、吴佩孚这些好战的北洋二代们,再也没有人能压得住了。

1920年7月14日-7月18日,短短五天的直皖战争便以皖系的溃败而告终。

直皖战争只是个开始

终于北洋集团打开了内战这一潘多拉的魔盒,开启了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皖系走向衰败,直系和奉系为了争夺中枢大权随即展开了争夺。既然已经打过一仗了,那再打几仗决出谁是老大又有何妨呢?

不过北洋此时面对全国其他势力的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光是它内部打打杀杀并不能让它走向毁灭,还需要强大的外力施加在它身上才能彻底埋葬它。

当时的中国各方势力总体呈现出一种势均力敌的态势,而这些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列强们也刻意地在维持着这种均势,以便于他们从中牟利。因此当国内一方获得了大规模援助后,就有可能打破这种混沌的均势。

下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改变中国历史的外来援助吧。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