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

1342万考生,迎来了人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有人超常发挥考了700多分,激动地捶地大喊。

有人考了600多分,和父母相拥而泣。

有人分数不理想,与心仪大学失之交臂。

高考出分,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十年寒窗苦,孩子拼尽全力,父母心力交瘁。

可以说,高考不仅考的是孩子,而且考的是家长。

作家尹建莉说:

“世界上没有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个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营造的教育小环境,其中关键人物就是家长。”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也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教育无法重来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过这么一番话: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
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不少见。

有很多家长嫌教育孩子“太麻烦”,于是当起了“甩手掌柜”。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

殊不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父母的每一次缺席,都会留下难以弥补的漏洞。

孩子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撤回重来。

父母务必亲力亲为,千万不要“偷懒”。

孩子的成绩单上

也有父母的成绩

这几天高考放榜,查分短视频刷屏。

内蒙一女生高考查分669,当场情绪激动,掩面而泣。

而站在她身旁的父亲,紧紧搂住女儿的肩膀,给予她轻轻的安抚。

他嘴角的微笑,无声地传递出内心的喜悦和骄傲。

而女孩的母亲,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孩子妈妈表示: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优异成绩的背后,除了学校教育和自身无数个日夜的坚持,更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支持。

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浸润着父母辛勤培养的汗水。”

还记得去年的江西高考学霸杨一鸣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总分726分,数学和理综双满分。

这样的成绩让多少人都为之赞叹。

杨一鸣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他的妈妈经常带他去图书馆学习。

自小泡在图书馆的他,培养了热爱阅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学习上,他也得到了父母充分的支持与指导。

这就是杨一鸣能够将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的秘密。

每个孩子的成绩单上,都有家长的成绩。

家长怎么教,孩子就怎么长。

再优秀的老师

也比不过家长的言传身教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陈宝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对孩子而言,父母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而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养。

还记得清华才女武亦姝吗?

武亦姝并非生来便是学霸,年幼时她曾贪恋玩耍,不爱学习,一度被戏称为“学渣”。

她在一次采访中,感恩父母对自己的教育。

特别是父亲的“四点半”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父亲的“四点半”,指的是每天下午4点半后,父亲会准时关闭手机,与她一起学习、阅读、背诵诗词,甚至玩益智游戏,这一坚持就是十年。

正是有这样优秀的父亲,武亦姝才能成长为如今这样出类拔萃的人。

就像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般: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好的家庭教育,是影响,是陪伴,是父母的以身作则。

为人父母,应该率先示范自身,让良好的言行去指引孩子。

请相信: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是什么样。

从小养成好习惯

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说:“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也就是说,只有「行为习惯」的优秀,才算是真正的优秀。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请父母狠抓孩子的习惯。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大多有点“绝情”。

因为“偷懒”是孩子的天性。

普通孩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都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离不开父母在背后不断的督促和付出。

就像高考学霸杨晨煜妈妈所说的:

“一定要在孩子还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前监督孩子养成好习惯,这个监督的过程很难,但是习惯一旦养成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在父母的有效期内,一定要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小养成好习惯,才是孩子将来自律优秀的关键。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父母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孩子最终拥有怎样的人生,就看父母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