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患者健康的守护者,从医十七年来,从初出茅庐的医学院毕业生到独当一面的内科专家,新密市白寨镇卫生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丁红利用无限的真情、贴心的医疗服务、日臻纯熟的医疗技术,在基层卫生院这个小小天地内“书写”了一部基层医生成长史。

“初识庐山真面目”,修炼医术方为真

每天早上8点多,新密市白寨镇卫生院早已停满了车,前来看病的病人来来往往。但在这忙碌的医护人员中从不缺少丁红利的身影,此时的她正在病房中忙个不停,询问病情、安慰患者情绪……她的脸上始终挂着亲切的笑容。

“2007年我医学院毕业正赶上乡镇卫生院招人,我就通过考试来到白寨镇卫生院工作,那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白’医生,面对病人既有对患者病情的担忧,又免不了初面患者的紧张。”回忆起17年前工作之初的情形,丁红利无比感谢自己当初的努力与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红利1985年9月出生在新密市白寨镇西腰村,小时候看到母亲被病痛折磨得十分痛苦,发誓以后要做名尽职尽责守护人们健康的医生。可走出学校,来到卫生院直面基层医疗现实,这让初出茅庐的丁红利感到茫然,“基层医疗慢性病患者多,事物复杂,如何才能做一名好的基层医生呢?”这个问题让丁红利思索了许久,最终在现实的诊疗工作中找到了答案。

白寨镇卫生院地处新密市和郑州市中间,辐射辖区居民6万多人口,主要工作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等“我们接诊最多的是慢性病患者,其中更是以老年人居多。真正与这些老年慢性病患者接触后,才会发现及时控制病情,缓解病痛,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是他们最为迫切的需要。”自此,提高诊疗水平,做好医疗服务就成为丁红利从医路上不变的信念与追求。为此,她前往上级医院进修,跟随老一辈医生出诊查房,积极参与科室培训,提高医术的方式有许多,但每一条道路上都少不了丁红利的身影。

“丁医生对待患者就像亲人朋友,不仅能第一时间控制住患者病情,而且想得细致周到,让她给治病我完全放心。”家住二七区三李村80多岁的患者张小志一脸信任地说道。时间回到2023年8月,张小志突感头晕目眩,胸闷、乏力,家人连忙开车把他送到新密市白寨镇卫生院就医。接诊后,丁红利迅速为其安排动态心电图检查以确定患者病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窦性停搏3.03秒,“超过2.85秒就属于危急情况,如果不及时救治,患者随时都有可能晕倒,发生心源性猝死。”此时,快速缓解症状成为重中之重,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差,丁红利果断选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药品进行输液治疗,治疗第二天,患者的心率已趋于平稳,症状恢复正常。为了确保治疗万无一失,丁红利又联系新密市中医院相关专家,为患者开展线上会诊,共同探讨治疗方案,并综合患者多方面的情况,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最终决定采取保守治疗。经过为期7天的治疗与观察,患者成功脱离危险,顺利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下,昔日的“小白”医生已成长为内科独当一面的专家,治疗过的患者都对丁红利赞不绝口,“丁医生对我们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平时身体不舒服都愿意来找她看病。”正在卫生院接受治疗的慢病患者张国政表示。

设身处地纾病困,慢病管理再创新

“慢病管理体系是我们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只有提供主动、连续的上门服务才能得到病人的认可,自己的业务技术才能提高,作为年轻医生要不断调整、完善自己,尽最大努力做好慢病管理工作,让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最便捷有效的治疗。”十余年来,丁红利不仅注重自身医疗水平的提升,更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经常走村入户,和她的同伴们一起建立起一套完善方便、可靠、行之有效的慢病管理办法,打响了新密市白寨镇卫生院心血管内科的好口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爷,我把吃药的时间和剂量都写在这张纸上了,你回去就按照它来吃药,上面还有我的电话,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身体健康拖不得。” 丁红利正将一张写满注意事项的纸送到患者手上,这是她独创的“名片”,也是她慢病管理的重要一环。

很多老年患者需服用的药物种类多,而又常常记不住要求、看不懂说明,甚至无法做到定期复查,十分不利于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与管理。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丁红利为每一位患者定制“名片”,上面详细写着服药时间、剂量、复查日期等注意事项,以及她的电话。在后续服药过程中,患者有任何不明白或不舒服的地方都可以随时联系她,最大程度上减少慢性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障碍。

此外,针对部分老年患者住院时缺少亲人陪伴,存在潜在风险,她每天下午下班前都要再查一次房,对于特殊的病人面对面和值班医生交接班,并随时联系患者、第二天早上8点定时查房,重点观察患者动态、参看相关监测数据,并将相关情况与值班医生及时沟通,确保患者夜间平安。在患者出院后,她实行严格的7天、1个月、3个月回访制度,坚持日访日清。“只有及时跟踪了解患者的情况,才能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丁红利说道。

家住三岔口李志远就是丁红利开展慢病管理体系的受益者。2020年8月6日晚11点左右,紧急的电话铃声惊醒了睡眠中的丁红利。电话那边传来患者家属急切的询问声,原来是李志远夜间突感恶心、呕吐,且症状不断加重,服用药物也不见效,李志远的家属这才急忙拨通了丁红利的电话。“当时我父亲突出不适,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给丁医生。” 李志远的女儿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李志远患痛风多年,丁红利常年负责跟踪治疗,对她的病情早已了如指掌。结合当时的症状并结合过往病情,丁红利迅速作出判断,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引起自身肾上腺分泌减退所致,她一面让患者舌下含服药物,一面联系急救车,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并向随车人员说明患者情况,以便应对。短短十多分钟后,李志远就被送往急救室,确定病情后丁红利及时对接科室值班医生,共同确定治疗方案。通过对症药物的输液治疗,李志远的身体恢复正常,治疗一周后便平安回家。“多亏了丁医生的多方联系,我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李志远动情地表示。

凝心聚力提水平,精细治疗又扬帆

基层医生是全民健康的第一线,但却一直面临着种种困境,工作任务重、学习晋升通道较窄是他们从医路上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对丁红利来说,个人生活上的困难尚可以克服,但面对患者病痛时的无力对她来说却是最大的挑战。

“看着前几天还和自己开心聊天的大爷大娘,突然之间却因为病痛只能躺在床上,这实在是让人无奈痛哭。”慢性病难以彻底根治,但怎样才能让患者的病情迅速可控、可治呢?丁红利想到了集体的力量。她每天收治的病人交给值班医生管理,这样她可以从繁杂的病房管理中解脱出来,专注内科门诊病人,迈出了精细化治疗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医院的精细化治疗是精细到科室,科室成员在亚专业下共同努力。但与大医院不同,我们处于基层,所面对疾病种类相对有限,精细化治疗是精细到人,一个人承担起一个病人的责任。”

认识到分工合作带来的好处之后,丁红利严格按照卫生院的要求做好自己分包辖区的工作,并竭力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公共卫生服务。 “本领强才是硬道理,只有每个人的劲往一处使,我们才能对得起来看病的患者。”一次次联系、沟通,一遍遍病理分析、会诊,一场场总结、培训、讨论会成了她进步的课堂和每天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路漫漫,只争朝夕;坚守初心,不负韶华。今年39岁的丁红利回望来时路,最难忘的是患者病痛消除后的笑容;最欣慰的是自己学有所用,能为患者献上一份力量;最坚定的是那颗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医者初心。从医路上有苦有甜,对丁红利来说,最无悔的就是成为一名奋战在基层的健康“守门人”。(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