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天公布啦

徐州7个地名

正式入选

6月26日,市民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史志办公室联合印发通知,五省通衢、故黄河百步洪等7个地名入选第三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弘扬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省民政厅等六部门《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以及省民政厅《关于开展2024年全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特征显著的陆路、水路、海路的港口、古渡口、古码头以及水利枢纽、闸坝的地名”评定范围,经各县(市)区申报推荐、部门联合会审、专家研讨论证、社会公示等程序,五省通衢、窑湾码头入选交通运输类(港口、古渡口、古码头),故黄河百步洪、蔺家坝、矶嘴坝、二坝、解台船闸入选水利设施类(水利枢纽、闸坝)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我市共评定出市级地名文化遗产78个,其中13个地名文化遗产列入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起来看详细名单

徐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三批)

一、交通运输类(港口、古渡口、古码头)

五省通衢:大致位置为故黄河庆云桥至坝子街桥段河道范围,为古汴水与古泗水交汇处,是古徐州城重要的水运和陆路交通枢纽。“五省”是指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浙江运河沿线五省。老牌楼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为治水名臣、河道总督黎世序所建;光绪九年,徐州道尹赵椿平重修。此处是古驿道的徐州进出口,迎送离别处在北门外的黄河岸,一张清乾隆的地图清楚地标明此地的两处:“渡黄登岸码头”。五省通衢牌坊是徐州作为古代交通枢纽的历史见证,彰显了徐州重要的水陆交通地位。

窑湾码头:以“窑湾”地名命名。窑湾码头段大运河,春秋时期为柤水分支,下入古皂河,舟楫频繁往来于宿迁与齐鲁之间。隋唐时期,为便于货物流通与集散形成了码头。明万历三十二年,开泇通运后,窑湾码头日益繁荣,提升了窑湾古镇漕运、军事、经济、文化地位。清康熙二十七年,中运河全面贯通后,窑湾迅速成为商贸重镇。窑湾建镇有1400余年历史,窑湾码头伴随窑湾镇历经兴衰沉浮的沧桑演变,对窑湾古镇的商贸发达、经济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水利设施类(水利枢纽、闸坝)

故黄河百步洪:百步洪,即徐州三洪之一的徐州洪,位于市区故黄河和平桥至显红岛一带,因巨石盘踞长百余步而得名。苏轼在徐州时与其弟苏辙分别有咏歌百步洪等多首诗词传世,故后人多以“百步洪”称之。百步洪是漕运必经之地,其间因受两侧山地所限,河道狭窄,官民船舟行于此艰难,商旅货物被淹没不计其数。从宋哲宗开始,历任官吏均维护此处畅通,但收效甚微。至明成化年间(1467年),东官主事郭升命人耗时十数月修治百步洪,消除多年翻船隐患。其修洪所用费用多为官民商贾捐助,特刻石列碑记录,以供后人知晓。杨宏(明)撰写《漕运通志》(卷十漕文略)收录4篇以记录此事。现建设为百步洪广场。

蔺家坝:蔺家坝旧址始筑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位于徐州市铜山区境内,微山湖西南岸边,张谷山与蔺山村之间,由蔺家坝节制闸、蔺家坝船闸和长700米的土坝组成。作为京杭运河江苏段北大门,地理位置重要,发挥泄洪、引水灌溉和调节不老河航运水位等功能,与大运河的发展变化及徐州的城市变迁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地域与历史特点,彰显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矶嘴坝:清代中末期徐州古舆图中所记为石叽嘴,又因形似鸡嘴伸向黄河而得名鸡嘴坝。位于徐州故黄河市区段,地处显红岛西侧,是明清时期的导水工程,保护黄河大堤不被决口的措施之一,明代治水官员潘季驯首先把它载入《河防一览》,作为黄河的“修守事宜”,《河防一览卷四》中写到:“顺水坝俗名鸡嘴,又名马头。”现为故黄河公园的一部分。

二坝:清代,村南筑有防御黄河决溢的两道大坝,第一道大坝称为丰工大坝,也称御水坝;第二道大坝简称二坝。二坝村因此坝而得名。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二坝村西侧的蟠龙集决口,两道大坝被冲毁。现建设为二坝湿地公园。

解台船闸:“解台”之名取自当地村庄名称。解台船闸是苏北运河中最北端的一道船闸,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境内,为现代化大型复线船闸,始建于1958年。作为苏北运河的“北大门”,解台船闸在两汉文化的浸润下承载着贯通南北交通、连接东西经济文化的重要使命,具有显著的独特性。

徐州广电编辑| 段玉昆 李勇良

一审| 蒋莉

二审| 朱宸昕

三审| 张清

点赞+在看,告诉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