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柏林爱乐乐团来沪开启在上海的演出和文化交流之行。对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李振宇教授来说,柏林爱乐乐团是他非常喜欢的演出团体,在德国柏林留学期间,他就经常去参加包括柏林爱乐乐团在内的各种音乐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一座难求,李振宇抢到了两场音乐会门票,他告诉记者:“去音乐会,对自己来说是一份新的知识拓展及感悟。而这些顶尖的艺术家,值得你去现场亲眼看一看。”

作为建筑系教授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李振宇看来,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与诗画是相通的,而古典音乐与建筑之间也有相通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对话李振宇教授:古典音乐与建筑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

李振宇教授视频采访

李振宇教授:古典音乐与建筑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

1999年到2001年期间,李振宇受国家公派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柏林工大留学。正是在德国深造的这段时间,使他开始近距离接触到西方古典音乐。

“我去的时候35岁,当时学校有一门课是专门针对外国学生的,叫做德国文化课。原先是德语课,后来随着大家德语水平普遍都提高之后,就变成一门德国文化课,主要是介绍德国的历史和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当时,学校有一位老师叫艾尔玛·恩格斯,在李振宇的眼中,这是一位非常博学的师长。“他特别热爱古典音乐,对于交响乐和歌剧尤其喜爱,他向我们这些外国留学生推荐柏林爱乐,而且他会逐一进行解释——柏林爱乐好在哪里?卡拉扬(水平)怎么样?后来接替他的阿巴多怎么样?”

在文化课上,艾尔玛老师给李振宇和其他同学讲得非常生动,他带留学生们去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会。

“最开始是听歌剧,一上来我们肯定是似懂非懂,经过老师的解说你就慢慢就知道了,比如说男高音和女高音,比如说乐队,比如说他是怎么处理的,原作是什么样的一种背景,这样对音乐的历史和文化也有所了解。”

李振宇告诉记者,自己当时最喜欢的有三位音乐家:

“第一个音乐家是柴可夫斯基,尤其是看了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把各种各样的音乐舞蹈风格串起来,比如西班牙舞曲、中国舞曲都组织在一起。第二个音乐家是约翰斯特劳斯,在德奥音乐当中,约翰斯特劳斯的许多作品,包括《蓝色多瑙河》在内,是非常雅俗共赏的。第三个音乐家是贝多芬,是交响乐的高峰;我们有机会现场听了合唱交响曲,也听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不过,艾尔玛老师告诉李振宇:“你喜欢的这三位音乐家都不搭,三个人不是一一路的,别人要喜欢贝多芬的话,可能跟他喜欢斯特劳斯不是一回事。”

据李振宇回忆,当年他其实还问过艾尔玛老师一个问题——莫扎特和贝多芬哪个更伟大?艾尔玛老师就开玩笑说:“你问的是个美国式问题,只有美国人才会去比较莫扎特和贝多芬哪个更伟大。在我看来,贝多芬就是贝多芬,莫扎特就是莫扎特。我们没有必要去比较这些音乐家,因为他们带来的是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

在德国两年多的时间里,李振宇大概看了40场演出,而这当中绝大多数演出都是古典音乐,也有少数几场是话剧。在柏林有十多个重要的音乐演出场所,李振宇记忆当中最有名的就是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汉斯·夏隆1956年设计的柏林爱乐音乐厅;这是一个“葡萄园“式的不规则几何形音乐厅,空间艺术和声音效果享有盛誉。还有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柏林国家歌剧院、柏林喜剧歌剧院,以及德国古典主义建筑大师辛克尔设计的柏林音乐厅等等。

除了在柏林,艾尔玛老师还会带学生们去周边地区去感受古典音乐。有一次,艾尔玛老师开车带李振宇等三位中国同学,驱车60公里到一个山庄,山庄里面有个露天音乐台。那次演的是经过改编的轻歌剧《唐璜》,相对来说规模小一点,演员阵容不大,但很有特色。

作为建筑师,在李振宇看来,古典音乐与建筑之间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节奏感。因为音乐是由小节组成的,不管你是以什么速度,不管什么拍子,它这个节奏是持续的,基本上能够贯穿整个一个乐章,而我们建筑都是有结构的,建筑有柱有墙,比如说太和殿的建筑,它就是个九个开间,那么这间与间之间构成了建筑的整体。

第二,建筑和音乐之间有个共通的地方,就是比例。音乐离开了比例就不是音乐了,所有的音阶都是由它振动频率的比例关系构成;而建筑就也是特别讲究比例,不管是黄金分割,是渐变还是均衡还是重复,它都有一个比例关系在里面。

第三就是时空关系。音乐叫做瞬时艺术,从某种程度来讲,建筑它也是跟时间相关的一个艺术,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照片,而是你徜徉在这个建筑当中,你在你使用这个建筑或者你在里面起居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整个空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所给你的影响。我觉得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第四点,音乐是有色彩的。李振宇笑着告诉记者,不过自己目前还未达到这样的鉴赏水平。“不同的调就有不同的色彩,我们建筑也是讲究不同的色彩之间形成和谐和对比。所以我想,就这四个方面来说,应该能感受到建筑和古典音乐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

李振宇长期从事建筑学教学和设计实践工作,那么,古典音乐给他工作带来哪些影响呢?李振宇对此表示:“实际上,有意无意的我们都会用到跟音乐相通的地方,有些案例是比较务实的,而有些案例是超脱的。”

多年前,李振宇曾经中标一个海外项目。“我们选用的题材就是‘春夏秋冬’四方庭院,那次汇报配的音乐就是维瓦尔第的《四季》套曲,我是觉得这两者是相呼应的,而且又是在欧洲做的第一个中国项目。”

第二个项目是业主要建一座钢琴博物馆,目前正在跟李振宇在洽谈。“这个建筑项目的主题距离古典音乐很近。业主是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一批老钢琴。不过,既然是博物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展示功能,这个空间不能抢了钢琴的主角,而且在展示过程当中还有一些技术要求,比如说恒温恒湿,比如说展陈和演奏体验的关系等等。”

不过李振宇认为,博物馆不能用太具象的方式来表达,同时又要反映出钢琴博物馆这样的主题。“如果我有机会来做,我一定是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者乐器的理解能够放进去,但是从建筑创作本身这件事情来说,它既相通又很个性。100个建筑师来处理这个问题,一定是100种不同的解法,因为它不是唯一解,其实从这一点来说跟作曲家又有点像。”

对话李振宇:我算是一个懂得欣赏音乐的建筑师

Q新闻晨报·周到:都市人快节奏压力大,你觉得音乐是自己平时最好的放松方式之一吗?

A李振宇在我看来,音乐更重要的是一种享受方式,就是enjoy音乐,而不是靠它放松,至少我个人不完全是把音乐当做一种放松方式。因为有的时候享受音乐还是蛮紧绷的。比如说,我上次在“馄饨皮“听了一场马勒的《第六交响曲》,这个听完了以后,其实你人是不放松的;而你听了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可能人就很感觉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振宇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Q新闻晨报·周到:你平时会选哪些曲子来听?

A李振宇现在我选得最多的曲目第一当属巴赫,巴赫是我非常喜欢的作曲家,他很了不起,对乐理有根本性的和革命性的推进,我听过盛原老师现场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90分钟);交响乐方面,我一直喜欢贝多芬的作品,“贝九“现场听过四个版本,有柏林爱乐,北德交响乐团,意大利斯卡拉,上海歌剧院等。当然,我现在的音乐曲目菜单扩大了,我开始对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感兴趣。也包括其他很多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比如马勒、比才、肖邦、威尔第、莫扎特、海顿、维瓦尔第,等等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振宇教授手机收藏的部分曲子

Q新闻晨报·周到:你曾经担任过“中国建筑师好声音大赛”评委,并谈到“建筑和音乐一样,都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的”,那么,建筑师和音乐家的区别在哪里呢?

A李振宇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建筑师做建筑设计时,他会受物理条件的限制,有具体功能的承载,比如说我们现在要造个会堂,地皮只有这么大,但是要容纳一千人,每平方造价控制在多少?建筑师要面对很多现实的挑战。但是对于音乐家来说,他所要挑战的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和前人的作品——我要跟百年前的马勒不一样,我跟拉赫玛尼诺夫不一样,我也不能跟谭盾一样,我要做出有新意的东西,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

Q新闻晨报·周到:在人们的传统印象当中,同济大学建筑系属于工科专业,在与同事们交流当中,你会和他们分享古典音乐吗?

A李振宇我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大概有一百多位老师。我自己知道的就至少有10位以上的老师是那种到自己买了票去现场听音乐会爱好者,个别老师是发烧友,还有大专家。比如说,今年90多岁高龄的王季卿老教授,是中国建筑声学的第一代领军人物;徐风教授,他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音歌剧院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总负责人,也是宛平剧场的项目设计总负责人,专业工作跟音乐紧紧连在了一起。徐磊青教授,他是著名的乐评人;青年教师朱怡晨博士,她是从5岁开始学钢琴,是业余中的高手。

我担任院长时还做了一件很有意思事情,就是为学院添置了一架白色的三角钢琴,放在地下空间,谁都可以去弹奏。为了这架钢琴的去留,学院的青年教师还和我有过交流。如今,这架钢琴一直有人去弹,已经成为学院艺术文化的一部分。

Q新闻晨报·周到:你认为自己算懂得欣赏音乐的建筑师吗?

A李振宇我算是一个懂得欣赏音乐的建筑师吧!我觉得有些东西其实是可以相通的,而鉴赏艺术也是相通的。参加音乐会,一般来说,我都能从头到尾欣赏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振宇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Q新闻晨报·周到:这次怎么会想到看两场柏林爱乐的音乐会?

A李振宇这次柏林爱乐来上海,尤其是还跟王羽佳合作,送到门前来,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要争取机会。我现在买到两场音乐会的门票,一场位置比较好,一场位置差一些,视线有遮挡,看不到钢琴家,但是价格很有优势。我觉得已经很幸运了,能买到音乐会门票不容易。第一,这是一场优选的音乐会,一张音乐会门票的背后可能包含了多少人的心血;第二,到现场去欣赏音乐,是对艺术的一种最真切的认可。上次看到新闻介绍王羽佳演奏超长版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感觉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我想,现在正是王羽佳她个人演奏的黄金时代,而柏林爱乐乐团,真是久负盛名,常听常新。这些顶尖的艺术家和团队,值得我们去现场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