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以来,黄山市持续强降雨。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黄山市坚持“预”字当先,“防”字为本,“减”字发力,依靠科学决策,充分发挥高科技设备的作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打出组合拳,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确保安全度汛。

科学预警 每小时预报一次

“一般天气预报提前一天,我们启动了短临预报,能做到3小时一预报,关键时刻可以1个小时一预报。”6月25日,黄山市气象局副局长金飞胜说。

6月14日,黄山市气象局发布预报:6月19日入梅后,会有一次强降雨;6月18日预报:19日至20日,全市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每一次暴雨来临前,黄山市气象部门都能准确发布预警。

“准确预警的背后,是科研水平和高科技设备的支持。”金飞胜介绍,山区气候多变,预报难度大。从2008年起,该局就建立了“山区地形不同类型降水”的模型。近年来,又投入170万元建立黄山市气象综合平台,把地质灾害、山洪、流域等防汛减灾板块纳入平台。

为加强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黄山市投入528万元,新建了24套新型气象自动监测站,做到自动收集气象要素。“新型监测站不仅收集雨量、风向、风速、温度等信息,还有视频信息。”金飞胜说,目前,全市有261个气象监测站,覆盖所有乡镇和重点防汛区域。

为加强区域和流域合作,黄山市与邻近的浙江衢州、江西上饶、福建南平等毗邻区域建立了会商机制,互通信息、共同研判。“6月20日以来,四市会商了三次,进一步增强了天气预测的准确性。”金飞胜说。

6月20日至23日,屯溪、渔梁水文站实测流量共80多份,为水文预报预警发布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在“6.20”暴雨洪水中,黄山水文局水旱情分中心根据渔梁水文站监测的降雨、水位、流量等关键信息,提前4小时至5小时精准预报渔梁水文站洪峰水位,有效保障歙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天气、水文的准确预警,发挥了防汛减灾的“参谋”作用。

精准调度 完善预警与应急衔接机制

“准确的天气预报,为市防指精准决策和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黄山市应急管理局局长谢一刚说,自6月19日至今,该市不断完善预警与应急响应衔接机制。

根据天气预报,6月19日,黄山市召开防汛专题调度会,为防大汛、抢大险压实责任、夯实基础。20日晨,大雨倾盆。当天中午,黄山市政府结合气象预警和防汛预案,启动了防汛四级响应,各县区防指主要成员单位进驻防汛抗旱指挥中心集中办公。6月21日上午7时,黄山市将四级响应升级至三级响应。“一个上午,各种水情、灾情汇集上来,市里再次将三级响应升级到二级响应。”谢一刚介绍,二级响应对一个市来说已经相当严重,轻易不会启动。

在完善机制的同时,黄山市推出更加科学严谨细致的措施,确保河湖塘库坝安全,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最大程度降低洪水风险。

受强降水影响,全市多条河流先后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水位。黄山市水利局提前预泄,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洪错峰削峰作用。

科技减灾 “黑科技”一线显身手

“要不是唐书记及时通知,我们一家6口可能命都没了。”6月25日,谈起几天前的山体滑坡,休宁县榆村乡太塘村村民胡胜春对村党支部书记唐甘仙感激不已。

“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平台立了功。”唐甘仙说,6月20日6时许,村里的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发出预警后,她第一时间跑到胡胜春家,提醒赶紧转移。3个小时后,胡胜春家后方的山体出现小面积滑坡;13时53分,大面积的滑坡袭来,土石在不到10秒的时间里将房屋推倒。目前,胡胜春一家已被转移至村里的安置点。

2021年,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研发了黄山市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平台。“我们布设了1227台普适型监测设备,建成了覆盖97个乡镇、405处重要地质灾害点的实时监测网络,预警单元每10分钟预警1次。”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产矿产管理科副科长程斌说,预警信息通过“12379”短信平台、应急广播等多渠道实时、定向发给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实现人防和技防紧密结合。自6月18日以来,该平台共发布实时定向预警245次,全市共提前转移949处2667户6349人。

6月24日,一台排涝机器人出现在屯溪区奕棋镇江村的南干塘水库旁,为水库泄洪。相较于传统的底涵和倒虹吸排水,排涝机器人的排水速度可提升10倍以上,达到2000立方米/时。同时,通过远程遥控,能使其在涉水70厘米深度中根据水位调整位置,并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目前,该水库水位已降至安全线。

安徽移动黄山市分公司通过卫星便携基站、卫星通信车、海事卫星电话等新技术,快速为受灾群众筑起“通信桥梁”;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黄山供电公司启用秒级自愈的坚强智能配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够对配电线路故障进行自动分析定位,自动执行故障隔离和故障区段恢复供电的操作,大幅减少停电时长。(记者 吴江海 武长鹏 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