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枣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以优秀党史成果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献礼”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院长李福运作新闻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福运介绍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枣庄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承办一场百年图片展”“组建一支专家队伍”“开展一场技能比赛”“举办一次专题辅导报告”“赠送一批党史史志成果”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七个一”系列活动,以推介“中国共产党党史在线学习宣传平台”等形式,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立足征编研主业,不断推出党史精品力作

2023年,市委党史研究院编纂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枣庄市组织史资料(第三卷)》,全书共99.5万字,收录了2007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全市各部门在中共枣庄市委领导下的组织沿革和发展情况;编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枣庄市历次代表大会(2003-2022)》,详细收录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八次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相关资料,全文共计30万字;出版发行了《红色漫记—中共枣庄党史漫画系列丛书》第12册,完成《红色漫记》丛书全部12册编纂任务,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基层群众提供了党史学习的生动读本。

启动《中国共产党枣庄简史》、《中国共产党枣庄历史大事记》(1999.10-2022.10)、《枣庄南下干部》等编纂工作。完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启示》《中共山东百年历史故事青少年读本》《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实录(第五卷)》及“淮海历史文化丛书”中《红色淮海》枣庄部分征编工作。

助力强工兴产,奋力谱写党史资政新篇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枣庄工业口述史》征编工作。市委党史研究院聚焦枣庄工业发展史,在服务“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实施上下功夫,创新开展枣庄工业口述历史采集项目,剪辑制作短视频127个,撰写整理访谈文稿64篇、52.8万字,筛选整理照片200余幅,编纂出版了《鲁南工业的脊梁》。即时跟进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采访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丰元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14名主要负责同志,梳理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历史脉络,为枣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政参考。

坚持研究立院,深化党史资政研究。将编辑出版《枣庄党史与方志》杂志作为一项常态工作,聚焦枣庄市发展大局,开展枣庄工业发展历程相关研究,刊登枣庄工业发展相关文章。召开党史资政研讨会,研讨推动党史工作与党委中心工作融合思路,邀请山东大学、省社会科学院、省中共党史学会等7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收集资政意见建议42条。组织、发动市区两级党史工作者开展党史理论研究、撰写理论研究文章,积极参加全省“即时记录、跟进研究新时代”调研及业务理论研讨活动,形成理论研究论文4篇。积极参与党的二十大征文研讨活动,报送理论研究文章3篇。

积极推动党史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资政科研成果获得高度认可。2023年,在全省党史史志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枣庄市党史史志部门获评全省党史优秀科研成果28项、全省史志优秀科研成果12项。在党史著作、论文、资政、影视音像作品、市县级志书、年鉴、地情研究成果等8个类别奖项中均有斩获,获评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优秀奖17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年之最。

突出地方优势,积极打造枣庄红色文化特色品牌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一批高质量理论研讨文章。市委党史研究院深度开发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枣庄历史“原始记录”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发挥党史成果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的重要作用,推出了《枣庄红色精神谱系》《白区斗争的一面旗帜——郭子化和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铁道游击队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运河烽火—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抗战史》等一批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党史研究作品,将党史宣传阐释与红色场馆建设完美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枣庄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构建党史学习平台。参与全省红色文化论坛、微山湖区秘密交通线研讨会等活动,广泛推介薛城铁道游击队、台儿庄运河支队、鲁南秘密交通线等枣庄红色文化。在台儿庄举办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运河支队史料档案展”,布展面积1000平方米,陈列实物展品100余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老区精神教育基地”。

开展“党史七进”,发挥“史敢当”志愿服务作用。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组织全市党史系统“史敢当”志愿服务队做好“红色文化主题月”期间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党史七进”活动,广泛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宣讲。先后向枣庄市图书馆等单位赠送党史书籍2000余册,到共驻共建社区、第一书记帮扶村、机关单位、中小学校等进行党史宣讲,向基层群众讲述枣庄地方党史的发展概况、党领导的中兴煤矿工人运动、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等党史知识,真正使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打通党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市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贾文章,市委党史研究院党史研究一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刘玉芹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附: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为全面记载枣庄市组织机构沿革与领导任职情况,服务“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推动枣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市委党史研究院编纂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枣庄市组织史资料》(2007.1—2022.6),请您介绍一下该书的成书情况。

贾文章: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的组织史资料是我们党历史传承的“家谱”,是党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我市曾先后于1989年编纂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组织史资料》(1926.7-1987.11);2007年编纂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组织史资料》(1987.11-2006.12)。为接续编撰、准确记录2007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枣庄党的组织发展、机构设置和班子建设基本情况,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党史研究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枣庄市组织史资料》(2007.1—2022.6)的编撰工作,为理清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脉络和组织建设沿革,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推动我市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了系统、完备的史料依据。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枣庄市组织史资料(2007.1—2022.6)》征编工作于2022年7月正式启动,历时不到一年时间,于2023年6月完成。该书遵循“存真求实、实事求是”的编纂原则和“广征、核准、精编、严审”的编审方针,以党的系统为主,全面记述了2007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中共枣庄市委与同级政权(人大、政府)、统战组织(政协)、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中央和省属驻枣副处级及以上机构、驻枣军事组织机构、各区(市)、枣庄高新区等系统,在中共枣庄市委领导下的组织沿革和发展情况。该书采用文字叙述、组织机构沿革、图表相结合等编纂方法,反映了中共枣庄市委不断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政治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历程;记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效,全市人民政治生活实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部学习了解中共枣庄市委及其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工具书。

2023年6月,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枣庄市组织史资料(2007.1—2022.6)》一书出版发行。这是我市党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对研究总结新时期党建工作经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使读者通过重温党的成长、发展、巩固、壮大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本领能力,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任务,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作为地方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代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次会议召开都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市委党史研究院编纂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枣庄市历次代表大会(2003—2022)》一书,请您介绍一下该书的情况。

刘玉芹:枣庄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1926年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60年1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峄县,设立枣庄市。建市6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艰苦拼搏,努力奋斗,枣庄市的政治、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我市发展建设的事实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枣庄地方组织,就没有枣庄今天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和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

中国共产党枣庄市代表大会是全市政治生活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枣庄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1960年7月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到2022年,我市党代会已召开12次。2003年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历届枣庄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凝心聚力抓产业强经济、谋创新促改革、优环境惠民生,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各级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集中精力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突破园区、育强企业,加快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从量到质、从形到势”的深刻转变,谱写了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激越篇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深入总结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系统掌握党在领导执政和自身建设中的科学规律,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这次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枣庄市历次代表大会(2003—2022)》是《中国共产党枣庄市历次代表大会(1960-1998)》的续编。《中国共产党枣庄市历次代表大会(1960-1998)》收录了我市自建市以来7次党代会的文献资料,由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于2002年出版。此次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枣庄市历次代表大会(2003—2022)》主要收录了2003年4月至2022年2月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八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相关资料。

全书共356页、30万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5次党代会的资料按届次排列:市委、市纪委的工作报告、关于两个报告的决议等收录在“会议文件”专题内;委员、候补委员、常委、书记、副书记等当选人名单收录在“选举结果”专题内;大会主席团、主席团常委、秘书长、副秘书长、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及审查报告、选举办法,以及与本次党代会有密切关系的文件资料,收录在“其他资料”专题内。此外还撰写了每次党代会的会议简况。在该书编辑过程中,我们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仅对文件中的错字、别字及标点符号等作了必要的修正,对其基本保持原貌。

相信该书的出版,能更好地助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为全面总结往届市委工作思路和经验、把握枣庄未来发展的战略走向提供有益的历史参考,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积极的历史借鉴。

记者:铁道游击队是枣庄重要的红色资源,请您谈一下枣庄市党史部门在打造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特色品牌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贾文章:铁道游击队是枣庄最红的资源、最美的传奇、最亮的名片。近年来,我们将铁道游击队场馆建设、资料征集、理论创新、研究阐释等作为着力点,突出枣庄地方特色,在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展广泛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发挥专业优势,倾力投入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建设

全程参与市委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论证、规划、设计、软硬件建设工作,承担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展陈大纲史料核实完善、脚本打磨工作,编写完成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1.6万余字的游客版讲解词和1.5万余字的政务版讲解词。选派人员北上南下,足迹遍布17省、98市,共采访史实相关人物102人,累计征集文献手稿类414份,书籍类516件,字画类36件,影音制品69件,照片类320件,荣誉证件类74件,武器类135件,民俗生活类182件,助力建成总建筑面积1.15万㎡、陈列布展面积6000㎡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确保该项目如期开馆。目前,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被评为省、市两级党史教育基地,成为立足枣庄、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一流党性教育基地。

二、立足主责主业,围绕铁道游击队做好研究阐释和资料编纂工作

为讲好铁道游击队故事,弘扬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市委党史研究院在多方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30万字600余幅图片的《鲁南铁道大队概览》一书和1万余字150余幅图片的《铁道传奇 英雄故地》画册,对鲁南铁道大队的事迹从党史角度进行了全面解读。联合承办“铁道游击队历史研究会”,同时立足铁道游击队开展研究阐释工作,形成了《铁道游击队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铁道游击队的“芳林嫂”——刘桂清》等多篇高质量的党史研究论文,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加强党史研究成果转化,提升铁道游击队影响力和知名度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做靓枣庄文化名片,全力打响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品牌”的要求,创新推出形式多样的党史成果。制作鲁南铁道大队主要创始人、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短视频3集,讲述了铁道战线上的红色传奇。深入推进铁道游击队文化“两创”研究,先后为电影《铁道英雄》《鲁南铁道大队大事记》《铁血劲旅——铁道游击队后传》等影视文学作品提供史实资料和专业建议。制作“心手相牵、火炬相传——擦亮红色地标”短视频,在全省荣获二等奖。将纪念馆打造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课堂,每年举办党课宣讲50余场,形成了《传唱红色经典,聆听时代旋律》《学习宣传二十大,砥砺奋进新征程》等一批优秀党课视频。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子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