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是写在大地上的诗。

它是汉武帝“离宫别馆,弥山跨谷”的上林苑、宋徽宗“峰峦崛起,千叠万复,不知其几千里”的艮岳,也是贝聿铭儿时捉迷藏的狮子林、陈从周植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殿春簃。

明清时,园林在江南一代达到高峰,计成作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张岱著《陶庵梦忆》,文徽明绘《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在那个属于园林的“黄金时代”,以天地为画布,以叠山理水为笔墨, 南京勾勒瞻园、苏州擘画留园、无锡着墨寄畅园,而当时已是“东南名邑”的上海,则筑就了“三大名园”——豫园、露香园、日涉园。

数百年光阴流转、朝代更迭,除豫园较为完整地保存,日涉园和露香园则几乎湮没于跌宕的历史纷纭中。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家城投公司——上海城投介入露香园区域,推进老城厢更新、复兴上海荣耀之地的同时,在昔日上海人居高地复刻东方栖居的最高形态,守护城市根脉、赓续场所精神,以历历二十载光阴“重塑”消失在历史尘烟中的露香园,重现海派风貌的诗意盛境。

故园锦时

“上海的清雅就是杂在这俗世里面,沸反盈天的。老庄也好,魏晋也罢,到此全作了话本传奇。”——王安忆《天香》

园林是中国文化的图腾。

十六世纪,拙政园在苏州营建、寄畅园于无锡落成,上海则筑起第一道城墙,周长9华里城墙圈起的老城厢,是上海故事的原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明代文学家朱察卿所著《露香园记》,还原的露香园园景风貌

几乎与城墙筑起同时,上海人频频出现在国史中,被写入《明史》的刑部尚书潘恩,其子潘允端在落榜失意后于1559年兴建私园以奉父亲,1577年,潘允端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职回乡,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全力造园,取名豫园。在潘允端全力经修豫园的同一年,豫园以北,进士出身的顾名世辞官后购得其兄长——卸任道州太守顾名儒“万竹山居”的东面空地,在建园挖池时发掘一石碑,碑上“露香池”三字由赵孟頫手写,这一历时十年耗资白银数万营造的由此得名“露香园”。

“园盘纡园澶漫,而亭馆嵱嵷,胜擅一邑。”据明代文人朱察卿《露香园记》所载,入院约五十步深巷,两旁夹种榆、柳、苜蓿,向东为“皋春山馆“,四周围以粉墙,自成院落,有石累累,高爽敞洁之主建筑”碧漪堂”即在其中。堂后假山隆崇,松、桧、杉、柏蓊薆,因名“积翠冈”;堂前“露香池”约十亩,池西叠湖石假山,山南筑“露香阁”,八窗洞开,下瞰流水,凭槛见人影隔山,若翠微杳冥间有武陵渔人隔溪而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绣作品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葡萄松鼠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独莞轩、潮音庵、分鸥亭、独管轩、大士庵、青莲池,而今,我们仍可通过这些充满诗情的名字中想象当年绣槛雕甍的画境。和当时的许多江南名园一样,露香园是历史的镜子,也是文化的载体,这座被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盛赞为“仙山楼阁,错落有致,非人力所能及”的私园,诞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露香园顾绣”。顾绣创始人是顾名世长子顾箕英之妾缪氏所创,传至顾名世之孙顾寿潜妻韩希孟时,顾绣技艺登峰造极。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顾绣又称画绣,将宋绣中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得到董其昌等艺术大家的赞赏,为世所珍。

王安忆小说《天香》以露香园为蓝本,还原了上海在成为摩登都会前的繁花似锦。这部被盛赞有“红楼笔法”的小说,细述了“嘉桃、糟疏、刺绣”“一夜莲开”等故园传奇,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文化彼此映照,流传为城市最瑰丽的底蕴。

廿年坚守

“遥见浓烟如墨,高接云间,而其地房舍尽为灰烬矣。”——《墨余录》

园林是一面兴衰的镜子。

清代,露香园“园垣具废”,民国文人在杂咏中描绘了1910年代露香园几无迹可寻的场景——“莫问名儒迹,难寻松雪碑”“园废池并塞,闾阎蜃市疑”。正是从那时起,与露香园一道风华不再的,还有曾经市列珠玑、闾阎扑地的老城厢。

上海开埠后,租界的发展使老城厢地位受到极大冲击,逐渐失去行政、经济与商业中心的地位,人口密度在上世纪中叶达到全上海最高。超负荷的居民数量和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老城厢之痛,1998年,中国第一家城投公司——上海城投介入露香园区域,这个昔日上海三大名园之一的所在,几经战乱浮沉,彼时建筑密度达80%以上、绿化率为0%,旧改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露香园一期、二期效果合成图

2002年,上海市政府正式将改造老城厢西北块(露香园区域)的任务交给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城投,一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留存有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痕迹的老城厢,成为中心城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在中国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快周转时代,露香园项目的出发点已经从简单的“拆旧建新”转变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文化人居”,勇担改善民生与守护历史文化的双重重任。

这场跨越20载的漫漫更新中,露香园几乎与上海对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的认知、探索同步,作为开路先锋,创造了上海城市更新模式、手法等方面的若干个第一次,就上海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整体石库门里弄开明里,展开上海第一次针对成片街坊实施整体平移保护。

历经廿年坚守,这个“大城工匠”完成旧改户数逾4000户,总建面64万方,共计保护修缮11栋历史建筑、1个历史街区,其中保护建筑2处,文物保护点5处。在守护城市根脉、复兴城市荣耀的同时,赓续露香园区域作为人居高地的地脉基因,将“园居”这一东方栖居的最高形态融入现代生活,再造以园入画、诗礼传家的人文之宅。

上下求索

“信有山林在市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园林是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结合。

在基址附近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大城工匠”以一座“露香新园”再现露香园盛况。居于露香园片区的几何中心、文化中心,露香新园东过大境路直通开明里,南连慈修庵,西与大境阁、白云观对望,北有古城墙为邻,是浓缩露香园文脉蕴含现代元素四通八达的园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露香池 效果图

作为露香园片区全方位开放的宜居、宜游、宜乐的开放空间公共节点。参考同济大学周向频教授复原手绘图晚明“上海三园”造园特征探析图,设计者将复原的露香园的翠、堂、水、山格局,通过拓扑方式落位于新园,并以《露香园记》为文字依据命名古建,设计出阜春山馆、碧漪堂、露香阁、分鸥亭、独菀轩、露香池等主要景观节点。

布置上,从《露香园记》中总结历史园林格局的拓扑关系,形成当下符合城市公共空间的新露香园园林格局:依然以阜春山馆别院为入园口,此空间也同时扮演着当下城市口袋广场的角色;碧漪堂背靠商业高楼于中轴坐落,“背山”而面水,望向以三层云墙为依托的理壁掇山之云山画卷,同时也承载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他三处城市休憩点功能分别嫁接在独浣轩、露香阁以及分鸥亭上,环绕着云山烟水而设。围绕着露香池,形成“石境、观堂、池境、山势、映月、归宇”露香六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露香池 效果图

据了解,项目整体规划设计提出了大露香园城市设计概念,既充分考虑露香园自身一二期的空间关系,同时从城市维度,考虑与规划空间的串联。城市层面,更新后,整个露香园片区与“蓝绿丝带”、人民路公园走廊相接,整体打造慢行悠活的生态空间系统,成为如伦敦梅菲尔、东京代官山般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片区。人居层面,露香园二期规划有高层公寓、天际线大平层、风貌别墅等丰富多元的产品,其中露璟庭(B地块)所有建筑均沿基地建筑控制线的四周边界布置,内部形成约3000㎡的中央围合景观空间,这方典藏级的私家园林,其景观设计以“露滴生香”为主题,提取中式传统园林中经典的元素:曲径通幽、起承转合、小飞虹等,打造步移景异、优雅闲适的人居空间。风貌别墅共计12套现已上市,面积406-538㎡,立面保留了海派建筑的风貌底蕴,内核按照现代居住理念打造;计划年底上市的天际线大平层共计150套,面积264-901㎡,主力4房-5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1地块别墅 效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1地块别墅入口 效果图

高低错落,不拘一格,正是露香园地块的底色。根据《露香园记》记载,在积翠冈上,可见远近绀殿黔突俱出、一帆隐隐移雉堞上的城景。而今,在陆家嘴高楼大厦的对岸,在新天地时尚圈与外滩金融带的中央,在豫园、文庙、古城公园等城市文化遗产之上,露香园“饱揽”的,是全球卓越城市的封面之境。

诗文里、图画中的名园盛景重现于现代都市的肌理中,于文化滥觞之地重拾文化营宅的传统,在对自然的渴求益发强烈的工业时代,探索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园居形态与园居生活。唤醒深藏在血脉中的文化自觉,追寻千百年来代代精英们描摹的理想境界,让“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盛境重新幻化为人居空间,让文化的瑰宝、城市的图腾,同时绽放为我们理想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