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兴衰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上来,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体现。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历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并持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且深深地融入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孕育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等丰富的生态文化,这也是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当代价值,主要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其中第四个方面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也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守住人类活动的边界和底线,防止对自然的过度破坏与开发,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关系到中国,而且是影响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上,尤其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重大。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阐述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时,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责任与原则。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不仅为人类未来发展贡献了中国方略,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人类既能够获利于自然,同时又可以回报自然,在动态平衡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智慧,对于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我们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富有生命的因子,谱写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对自然环境的急速开发和过度利用,使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大量减少,进一步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不可避免地会排放二氧化碳。碳达峰的目标就是在设定的某个时间节点上,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并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则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将经济发展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总体来说,“双碳”目标无疑是破解当前中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自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增加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如果对于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不加治理,也会增加碳排放。因此,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充分考虑并兼顾“双碳”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对于个人而言则是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已围绕“双碳”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双碳”目标也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辨论上向国际社会郑重提出,中国将提升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双碳”目标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之一。但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下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因此,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坚持以实现“双碳”目标凝聚成新的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全人类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也要求我们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为重要,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基本原则,其中第六项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这一原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将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关系到全人类,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被紧密联系起来。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深入,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引发了许多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或局部地区流行。这也引起人类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广泛的重视,人们愈加认识到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也要求人们“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因此,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郑重写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也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这也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将生态环境比喻为“眼睛”和“生命”,足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国家组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并制定了系统科学的工作计划,经过了十余年的时间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有许多极难攻克的难题,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坚定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北部边疆安全建设机制研究”(22VMZ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徐鑫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