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约君说

最近大家提起广州天气,

用的都是高级烹饪词汇:

煎一下,加点水,再煎一下,

这叫“猛火收汁”

不是”干蒸,就是“湿蒸”

“水煮+凉拌+烧烤”广州人拼盘……

一出门就大汗淋漓的日子,

不少人发现,

有些人出汗多,有些人不怎么出汗,

每个人容易出汗的特定位置不同,

这能否反映一定身体状况,

应该如何调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天适当出汗有益

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正常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蒸发的汗液能达到600~700毫升,相当于1.5瓶的矿泉水的量。

而在夏季,出汗量较大的群体尤其是室外体力工作者,一天的出汗量甚至能达到1000-3000毫升,约2-6瓶矿泉水的量。

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出汗量也不同,出汗量多少还与气温环境、体力劳动的强弱程度等有关。

正常人在气候炎热、情况下出汗,属于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因为讨厌出汗,夏季总呆在空调房里,不外出运动,也会容易出现身体沉重,酸懒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

出汗多的时候,注意及时补水、电解质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药材或者食品,有助于补充人体津液的亏耗,如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百合等。此外,还应当注意补气固摄,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敛汗作用的药材,如黄芪、西洋参、煅龙骨、煅牡蛎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

有人汗多有人汗少?

每个人出汗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汗腺对交感神经的活动情况以及身体对交感神经刺激做出反应的强弱,主要和基因、自身身体情况有关。

出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但也有不正常的“汗”,比如多汗症。多汗症又可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调。

功能性多汗一般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惊恐及焦虑等,多是身体局部出现,像手、脚、头面、腋下等地方出现的多汗,大多都是因为控制该部位的交感神经功能过于亢奋或异常生理反应,导致不受外界温度影响出现汗腺异常分泌亢进。

但也有人是因为身体疾病而造成出汗的增加,多见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发热性疾病以及一些遗传性综合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汗、少汗说明什么?

中医这样看

从中医角度来解释,出汗就是腠理发泄、毛孔打开后津液外泄的过程。天气热了,腠理开泄,人自然会出汗。但如果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就值得注意了——

经常满脸是汗:

这类人往往偏内热体质,或者是平时吃肉多、饮酒多,身体郁闭了内热,因此比别人更怕热,尤其头面颈部或者腰以上出汗特别明显。这类人往往离不开风扇或空调。需要提醒的是,汗出当风是很不好的习惯,在腠理开泄时,邪气容易入侵作病,与身体里热毒或者水湿胶结,再以各种症状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湿疹、皮肤疖节、鼻炎、特应性皮炎等。

出汗时怕风:

有一类人群容易动不动就出汗,比如卫气虚弱的孩子或老年人,而且汗出时怕吹风,稍为受风就容易发病。这种情况多是由于身体卫气虚损,腠理开泄所致,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或者慢性荨麻疹。有一类慢性荨麻疹遇风即发作,迁延反复,如果用温卫解表的方法,经过辨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天热出冷汗:

炎炎夏季也要穿着厚衣长裤的人,往往稍动一下就大汗淋漓,并且怕冷、面色恍白。这类人群往往损及身体卫阳,体表温煦的能力大大不足,所以除了不能防御固摄,汗液大量漏出,还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怕风怕冷。

多热都不出汗:

有些人无论天气多炎热,都不容易出汗。常见原因有两种:一是因为体表受寒导致毛孔紧闭,二是由于体内的水分和血液消耗过多,生产汗的原料不足。

还有一些异常出汗的情况,比如:单纯手足多汗、单纯腋下多汗并伴有异味、汗出黄染衣物、夜间入睡后出汗、或者多汗伴有消瘦等。因涉及病因复杂,就不在此赘述,如果存在以上几种情况,建议到正规医院专科就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糖尿病、甲亢、更年期

也可引起多汗

刚才提到过,汗出异常与内分泌的关系尤为密切,比如以下几种常见内分泌疾病的患者都会容易有多汗的表现: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因为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控制汗腺分泌的神经受损,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容易出现汗多。糖尿病患者在吃顿饭、做点事常常是满头大汗,稍一紧张就汗流浃背,即使是气温不高的情况下也是这样。汗液多有怪味,质地也较为黏稠。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也会出汗,进食后症状可缓解。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亦可引起夜间出汗症状。一般伴有低热,潮热盗汗,咳嗽咯血等症状,必要时可做痰培养以及胸片检查以明确。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代谢增强,也可出现多汗,表现为全身皮肤温暖湿润,怕热,伴有颈前肿大、突眼、心悸手抖、急躁易怒、体重下降、腹泻等。当然,如果甲状腺出现功能减退,又会出现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少汗,甚至无汗,如果出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来明确诊断。

更年期综合征:女性绝经后,受体内激素变化的影响也可以出现多汗,表现为阵发性烘热后,病人常描述有一阵热气往上冲,随后出一身的大汗,且多伴有心悸、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月经紊乱等。

如果出汗异常是内分泌疾病所致,最好还是到医院就诊,在完善检查的基础上对因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你两招居家保健方

炎炎夏日里,老年人最容易出现暑热耗伤气津或因贪凉损伤脾胃的问题,推荐2个居家预防保健的办法。

1. 茶饮

乌梅30克、生晒橘皮10克、甘草10克、桂花少许、冰糖适量,此五物,加清水1000毫升,煮沸45分钟,当茶频饮。

此茶饮配方口感良好,酸温除烦渴又不损伤脾胃,可以敛肺止渴、理脾生津,适用于暑天汗出伤津,口燥咽干保健使用。

注意事项: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饮用建议不加冰糖;胃酸过多的老年人不宜多饮。

2.穴位按摩

如果有汗出异常的情况,无论多汗还是无汗,都可以按揉合谷穴、复溜穴辅助处理,此两穴是历代医家治疗汗证的要穴。

多汗的处理:逆时针轻揉合谷穴,重按复溜穴,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

无汗的处理:顺时针重揉合谷穴,轻揉复溜穴,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

取穴方法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谷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注意事项:若在按揉过程中发现穴部皮肤下有硬结或条索,就增强按揉力度、时间,最终以条索或硬结揉散为止;若发现穴部皮肤下凹或凹陷,就以纯艾条对准凹陷处,每日艾灸20分钟,同样,艾灸后2小时内避免接触凉水。

来源:健康有约、科普中国、健康参考全媒体、广东省中医院

图@视觉中国
穴位图为本刊资料

编辑:吴婉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