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下有一家不起眼的打铁铺,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位置就在江科大后门的马路对面。里面住着一位满头银丝的铁匠,名叫潘坛荣,72岁的年纪了,挥一把铁锤仍然举重若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坛荣打铁 竺捷 摄

老潘是安徽巢湖人,1984年来到镇江,那时他30岁出头,正是小年轻。为何要来此地呢?自然是讨生活嘛。他跟随姑父在五条街出摊,他们好几人在路边搭一个简易棚,就地接活。当时的活主要来自建筑站,也就是后来建筑公司的前身。原来,当年安装自来水管的管钉,以及连接下水道的卡管都没有现成的配件,均要靠铁匠现场打制。

如此来看,这生意挺火!听说当年市区有八、九家打铁铺,主要就是制作这些管道配件,因为需求量实在太大啊。那时价格不贵,最早打一个管钉只卖3分钱,后来涨到5分、8分、一角;而卡管则根据管口直径计算,10厘米口径5角一个,15厘米口径8角一个。只可惜,这段忙碌的时光只持续了四五年,之后镀锌管便冒了出来,各种管钉和卡管慢慢也有了现成配件,后来更是各种塑料管件大行其道,再没铁匠什么事了。

那么,铁匠靠啥吃饭呢?还是与建筑工地有关,比如工地上广泛使用的錾子、撬棍、铁铲,很多以前都没有现成的,需要手工打。在建筑工程中,撬棍的作用无可比拟,它可以用来拆除旧结构,比如墙壁、地板等,还可以帮助安装和调整钢筋、钢板等材料。按照老潘现在的手艺,他把一根螺纹棍加工成撬棍要花个把小时,对方带棍来付20元加工费即可,而在上世纪80年代加工费仅1.5元。一般是工程项目批下来,承建单位就需要订一批工具,那时姑父的摊子就热闹了。

顺便说一句,潘坛荣这门手艺是姑父手把手教的。按他自己的理解,挥了十年铁锤之后,才对这门行当有了整体的把握。这十年中,一半盘的是技术,一半磨的是心性。后来的铁匠铺,基本上都由潘坛荣撑门面,属于挥锤的不二人选。而以前的铺子至少要三人才能运转,一人拉风箱,一人翻铁件,一人抡大锤。后来有鼓风机了,省掉一人,最少也要两人配合。早几年,老潘曾把妻子接来跟他一块干,现在生意少了,儿子生娃没人带,妻子才回了老家。

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不过在老潘的眼中,记者并不能读出多少苦的滋味,这或许缘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潘坛荣曾在市区各处安营扎寨,成为很多市民挥之不去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他在老一中边上待了几年,靠着马路设摊;之后跑到桃花坞路和环城路交叉口,具体位置紧临一所公厕;再往后就到了镇江高专边上打铁,在那边忙活了不少年;2000年之后,老潘才来到了宝塔山脚下。不过,以前老家有田时,每到农忙季节他都回家帮忙,后来没田了,才没了心思想。

总体而言,铁匠铺的生意与建筑需求直接挂钩,如果一地的房地产市场不好,那么铁匠铺的生意便好不到哪去。当然,这门行当也有自身规律,比如一般春天的活较多,因为很多业主会选择春季开工或装修,而酷暑和寒冬则是铁定的淡季。尽管老潘现在制作的工具都能买到现成的,可一个是机械加工,一个系手工打造,终究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他听很多工友反映,还是手工制作的工具称手一些,以撬棍为例,手工弯制的弧度更美观,起钉处的豁口也更耐用。

这大概是对老潘四十年手艺的褒奖。采访中,他偶尔会讲两句俏皮话,“现在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这是自嘲,也是实情。其实,老潘也准备叶落归根了,他说自己是许村人,在村里有房子,在镇上有房子,儿子在合肥还有房子,到哪住都不成问题。据说上世纪90年代,许村有4个生产队,八九百人在外地从事打铁行当,开了百把个铁匠铺,涉及南京、扬州、合肥、安庆、蚌埠等地。如果从镇江市区来看,七里甸还有一处老乡开的打铁铺,兄弟俩都比他年轻,应该还能支撑几年……老潘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里,也成就了镇江人的铁匠记忆。

来源:京江晚报,原标题:宝塔山下的铁匠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