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温州这座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城市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受限的困境时,一个宏伟的计划悄然而生。

2010年,瓯飞工程的开工让不少国内外的人都感到震惊不已,毕竟这个是我国首个“填海而造”的工程。

那么,这个瓯飞工程究竟是个怎样的工程?填海又是怎么填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温州新闻网:将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 两项目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瓯飞工程的宏伟蓝图

瓯飞取自温州两条母亲河“瓯江和飞云江”的名字,这个名字象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作为中国首个大规模填海造陆项目,瓯飞工程的目标是在茫茫大海上再造一个“温州城”。

要知道,温州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这里可用土地少得可怜,但作为浙江第一人口大市,温州常住人口却高达976万,人多地少的矛盾早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幸运的是温州还有一片尚未开发的新地方,那就是具有95.39万亩的滩涂资源,这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州决定“请”出这片宝地,并通过大规模围垦在海上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城,从而突破土地瓶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因此,瓯飞工程就这样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温州的一个工程项目,更是浙江乃至全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次伟大实践。

这个工程的设计理念是“整体谋划,分期推进,高滩围涂,浅海促淤”,温州计划在10年内建成集防洪、农业、渔业、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出,瓯飞工程的远景令人振奋,因为那新增的49万亩土地将有效缓解温州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提供广阔空间。

而随着城市版图的拓展,温州有望成为浙江第二大经济强市,迈入“海洋时代”的新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场关乎温州未来的豪赌,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瓯飞工程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亮了温州通向海洋的道路。

它的意义,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那么,这个所谓在“填海而建”的工程,它的建设过程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其遇到的难度都有哪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温州湾新区管理委员会:瓯飞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瓯飞工程的建设过程

瓯飞工程的建设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博弈,更是一次工程技术的革新。

2010年,这个总投资近600亿、涉及面积49万亩的超级工程正式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按照计划,它将在10年内完成造陆任务。

然而,宏伟的蓝图背后是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瓯飞工程选址在深厚淤泥质海床,滩低水深、潮高浪急、离岸线远,施工条件可谓“一穷二白”,工程师们唯有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有可能完成工程。

瓯飞工程分三期,每一期都是一场硬仗。

一期工程在瓯江口与瑞安之间的平直岸滩,围垦面积13.28万亩,堤岸线总长36.6公里,计划总投资272.9亿元,建设期长达9.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期工程则在龙湾区瓯江口南侧,围垦面积约3.445万亩,概算总投资19.44亿,建设期4年。

如此浩大的工程,对材料的需求也是非常看重的。

据统计,瓯飞工程累计用料达到了惊人的7453万吨,相当于挖空了两座大山,这其中,石料用于修建防洪大堤和形成新陆地,钢材总用量更是高达1.6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数字都见证了这个超级工程的非凡。

但瓯飞工程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的“围海不填海”策略,这个工程与传统的填海造地不同,瓯飞采取了更加生态友好的方式。

通过在海岸线修建防洪大堤拦截泥沙促进淤积,逐步形成新的陆地,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填海材料的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10年破土动工,到2020年一期工程基本完工,瓯飞工程走过了10年多的建设历程。

这10年是与海争地的10年,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突破的8年,如今,当我们站在瓯飞工程面前时所看到的不仅是一片新生的土地,更是一座不断向海洋进军的城市雄姿。

要知道,瓯飞工程的建设不仅填海造陆,同时也填补了温州发展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开创了温州“海陆统筹”的新格局,更开启了通向“海洋时代”的新征程,这个超级工程的意义或许还需要岁月来见证。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瓯飞工程必将载入温州发展的史册,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瓯飞工程的技术创新

在瓯飞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恶劣的施工条件,这里属于淤胀型深厚软土基础,因此,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面对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工程师们唯有依靠科技创新去完成一次次挑战极限。

为了攻克深厚淤泥质海床这一难关,项目组发明了一系列新工艺,大大提高了孤岛式围堰的抗冲击能力和防渗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采用新型材料,优化设计方案,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正是凭借这些自主创新,瓯飞工程才能在恶劣环境中高歌猛进,不断刷新纪录。

除此之外,瓯飞工程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生态理念上,作为一个填海造陆项目,瓯飞工程难免面临海洋生态破坏、土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的质疑。

不过,瓯飞工程依旧坚持“边建设、边科研”的原则,将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这个项目组先后获得34项技术专利、2项国家级工法、10项发明专利,为我国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瓯飞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了“温州智慧”。

瓯飞工程的技术创新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更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它告诉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海洋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开创一个蓝色的未来。

这种创新精神、这种生态理念,正是瓯飞工程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填海造陆,更填补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它不仅建设新城,更建构了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那么,如今这个宏伟的工程对当地发展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中国水利:浙江温州瓯飞工程:让水文化资源“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瓯飞工程的意义与影响

当我们审视瓯飞工程时,不能只看到它填海造陆的表象,更要看到它为温州乃至整个浙江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个超级工,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地理版图,更重塑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

对温州而言,瓯飞工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土地资源的增加,新增的49万亩土地相当于温州现有建成区面积的1.64倍,这无疑为土地资源紧缺的温州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这片“处女地”,温州就有了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的广阔空间,有了空间自然就有了承载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

但瓯飞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为温州构建起了一个集防洪、农业、渔业、生态、港口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其中,23.4公里的防洪大堤更是温州防洪御潮的“压舱石”,据统计,这道“长城”已经成功抵御了5个汛期、7次强台风的考验,并有效保障了164平方公里区域内人口和耕地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瓯飞工程还是温州乃至整个浙江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的一次伟大实践。

它不仅为温州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也为浙江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个项目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因此,成为海洋工程建设的标杆和典范,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温州,成为全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瓯飞新城的崛起,温州有望成为浙江第二大经济强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就是瓯飞工程最深远的意义所在。

这个超级工程不仅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更诠释了人类开发海洋的不懈探索,它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梦想、敢于创新,没有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不得不说,只要敢想敢干,几乎没有什么事是我们中国人所完成不了,从填海建城到全球第一桥、三峡大坝等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都是我们国家自己完成的。

相信在未来,这种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还有很多,让我们对中国基建能力拭目以待,同时也让我们更期待未来的基建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