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决定历史走向的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能打仗的老部队基本损失殆尽,双方的兵力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倒转。

此时解放军人数已突破400万,国军登记在册的武装人员只剩200多万,能直接作战的就150万左右。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天下将要易手了。

然而,国民党最高层的蒋介石、白崇禧等人特别顽固,想尽办法阻拦谈判,最终导致和谈破裂、渡江战役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军精锐云集时都无法取胜,士气低落、训练不足时又何来的勇气坚持打呢?蒋介石的答案是长江天险,他曾对汤恩伯说:只要守住这道防线,共军就是再有本事,也只能望江兴叹。

现实的结果我们也知道,所谓的固若金汤,解放军打起来直接摧枯拉朽,蒋介石见势不对只能带着人逃往台湾。

这里就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既然长江防线被国军视为最后的屏障,理应万分重视、拼命死守才对,为何才一个多月就被全线突破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对这条“生命线”还是很在意的,从上海到宜昌,他们布置了75万人,由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负责东段,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负责西段。

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只要守住长江,那会有诸多好处:

一是可以在陆地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他们可割据南方继续自己的统治,等国际形势变化、获得美援后,再伺机向北进攻;

二是可以掌控东南沿海的港口和台湾、海南这两个大岛,以此就建设重要的海权基地,从而凭借海军优势对北方袭扰;

三是稳固住长江防线的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后,可以进一步保住西南地区。这里曾是抗日的大后方,拥有丰富的物产、充足的人口,只要西南不失,稳定发展一段时间,又能成很好的“反攻”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是能跟西北地区互相策应,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精锐中央军胡宗南集团长期驻扎在陕甘宁地区。只要长江防线不失,南方的国军就可以跟西北互相支援;

五是只有守住长江防线,国民政府在西方列强眼里才有值得援助的资本。完全没有一点实力的政权,美国就算再有钱,也不可能一直撒币。

总的来说,无论经济、地缘、政治等各方面,长江防线对国民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坚定守住,才有办法。

但是,即便如此,国民党高层都仍是各怀鬼胎。东段汤恩伯集团有45万人,负责防守湖口到上海一线;西段白崇禧集团有25万人,负责防守九江到武汉一线。

另他们还有300架飞机、120艘舰艇,看起来是倚靠天险构建出了海陆空立体防御,可仔细一想全是龌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对原先的中央军仍有掌控力,所以亲信汤恩伯这边有40多万人,如果长江没守住,那就加紧利用上海、杭州等地转运物资,然后撤往台湾。

白崇禧向来不听蒋介石的话,淮海战役都不愿相助,老蒋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资源分给他。大战将至,两个仅剩的“拳头”还是没办法形成统一指挥,这样有力气,也使不出去。

在蒋介石看来,大患除了要面对解放军的攻势外,还有白崇禧可能退守西南、割据发展。不过西段只有20多万人,那就不足为虑了。

白崇禧就这点兵力,如果守不住长江也无法在西南立足。对老蒋来说,这算是坏消息中唯一的好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军高层并非没人看出江防部署的漏洞,其作战厅厅长蔡文治直接在作战会议上提出防御重点应基于南京向上下游延伸,这一段江面较狭、支流众多,利于渡过,把主力调过来针对才是正确的做法。

而江阴以下的长江江面非常宽阔,江北又无支河,不宜偷渡,无需重兵防守。蔡文治还点明汤恩伯集中固守上海的计划属于“自杀”,战略、战术都落入下乘。

参加这次会议的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等高级将领都认可蔡文治的说法。还有很多一线的指挥员,包括老蒋的嫡系也觉得原先的方案有问题。

汤恩伯的副手、第1绥靖区司令官兼京沪杭警备副司令丁治磐就直言,眼下的江防没有主副战场之分,也没有重点防备地段,如此分散,很难有战斗力。

建议重点在南京周遭防御,以少数兵力在一线,主力在二线机动,即便要撤,这样也来得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学生胡琏同样认为要形成重点,在战术行动上争取主动,这样才有可能抵挡渡江的解放军,进而达成巩固江防、保卫京沪的任务。

李宗仁、白崇禧的建议都跟蔡文治一样,沿南京往上下延伸防御,并且他们还提出如果守江失败,那东段应立即放弃南京、上海,将部队安排在浙赣铁路,与华中互为犄角。如情况不对,有序西撤,退守西南五省等待国际形势变化。

上述这些人的看法,都比死保上海要强,至少能让国民党政权多存活一段时间。

然而,汤恩伯通通不理,只是严格执行蒋介石的方案,将主力囤于浙沪地区,南京至湖口如此漫长的战线,国军只有6个军1个师的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仗还没开始打,国民党其实已经显露出败绩,这种面和心不和的防线,看似牢固,实则轻轻一推就会倒塌。

解放军通过情报摸清了国民党的部署,随后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心将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在南京以西,让白崇禧无法抽兵支援汤恩伯,然后在中、东部突破,全力解决东南沿海地区的敌人。

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四野以12万人进逼武汉,果然吓得白崇禧集团无力东顾。汤恩伯本来跟白崇禧也不合,自然不可能派兵西去,两段防务之间就出现了真空。

就在这时,国民党又有多支部队纷纷阵前起义,像义乌的廖运周110师、江阴要塞7000余人、海军第二舰队、伞兵第三团等等,海陆空全都有。

如此,国军人心涣散,回天乏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攻势,毫无战心的国军根本没有怎么阻拦,很快就被突破。

4月22日,解放军多数部队尚未攻占守军的核心阵地,汤恩伯就下达总退却命令。从上到下,都是漏洞。

曾经吹嘘“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之所以如此脆弱,归根结底还是蒋介石自身的问题。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在此死守。

在老蒋的规划中,长江只不过是迟滞解放军攻势的一道障碍罢了,西段的白崇禧跟自己关系也不大。

只要稳固住上海,就能跟台湾形成立体防御,依赖美国的海空优势,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援。再不济,守不住上海,也要给撤往台湾争取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这种地步,蒋介石都还是排除异己、保全自我的心思,所以最终也就如了他的愿,逃往台湾省继续他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