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第五届“这礼是成都”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启动。记者获悉,经过5个月的征稿,截至目前,大赛覆盖人群超210万,掀起了一股文化创意热潮,比赛的投稿通道即将在6月30日关闭。在此次大赛赢得世界各地设计师关注的同时,有许多参赛者表示“意犹未尽”,甚至希望延长征稿时间,进一步打磨作品。

校馆企共同合作

大赛激活学生群体的无限创意

记者了解到,在“这礼是成都”文创设计大赛中,高校学生成为了新生代优秀文创设计师的主力军,包括伦敦艺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等124所国内外高校学生纷纷投稿参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设计了一个名为‘礼好文创’的文创品牌,其中Logo和品牌辅助图形的灵感来自于成都蜀锦织锦花纹。” 来自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段力桢告诉记者,“我们需要新奇的方式去发展城市文化和传承历史文物,这无论是对设计者还是对城市宣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也能让更多人通过设计和文创,认识和了解成都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她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比赛看到更多优秀设计者的作品,拓宽自己的眼界,积累经验、取长补短,为自己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视觉传达教研室主任马斌表示,学院连续多年参加“这礼是成都”文创设计大赛,学生在比赛中积极踊跃、表现优异,曾获得金奖、银奖、最佳人气奖、优秀奖等多个奖项。大赛“校馆企合作”的新模式,广泛吸引了众多充满创意的青年文化人才,将青年的创新理念和热情注入了文博产业的广阔天地。

“通过与政府、企业等合作,比赛能让学生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吸引力的。”马斌表示,“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但资源和条件有限,希望比赛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实现项目的落地。”

让世界感受天府魅力

大赛吸引外地、外国设计师关注

作为一项面向全球征稿的比赛,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礼是成都”文创设计大赛还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参与。参加此次大赛的设计师刘雪妍来自北京,她表示:“在这里许多历史建筑历经千年风霜却得以保存,并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完美诠释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刘雪妍表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成都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获取灵感”的地方。刘雪妍此次以宋瓷等宋代美学为核心的参赛作品,就巧妙地将成都的丘陵地势融入到了设计元素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历史底蕴的城市,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美味的食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读于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俄罗斯女孩Sofia也积极参与了此次比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不喜欢有一个积极乐观、豁达洒脱的四川朋友呢?”来自北京的插画师莫高直言道,自己来成都旅游看到笑眯眯的成博西汉纺织木俑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它,于是便设计出了它的动态表情包,同时,表情包配文也用了“要得要得”“有事莫慌”等特色方言,将木俑的形象和现代人的生活生动地结合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名“文创爱好者”,莫高不仅欣赏成都文物形态的生动可爱,更欣喜于“成都城市文化对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重视”,“成都的博物馆文创展品非常丰富,我希望这种观念也能在全国博物馆推广开来,让文创爱好者有更多的选择。”

“好的作品需要打磨”

参赛者纷纷表示希望延长征稿时间

自2019年以来,“这礼是成都”文创设计大赛已成功举行四届,今年,比赛迎来全面提档升级,为学校师生、机构组织、独立设计师提供了更好的创意舞台。而随着截稿时间的临近,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参赛者都提到希望延长征稿时间。

“大学生需要协调比赛和学业之间的平衡,而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往往需要我们用时间去打磨,希望主办方能够把时间线拉长。” 段力桢表示。马斌也认为,大多数学生课业较繁忙,如今临近期末,还有许多比赛、活动需要兼顾,因此希望适当放宽投稿期限。

刘雪妍则表示,尽管目前自己的参赛作品已经比较“完整”,但还需要“完善”。“作品的诞生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她看来,许多设计师和自己一样注重细节、追求完美,都希望拥有打磨的时间,呈现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刘春春图片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