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绞圈房子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

难逃被历史长河淘汰的命运

但这份记忆却是无法湮灭的

更是我们的乡愁所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建筑细部》节选。

点击收听朗读

单埭头制式住宅民居、绞圈房子等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构件和部件组成的。从住宅建筑形制的不断演变、发展到定型,到建筑细部的追求完美,既反映了建筑文化的灿烂辉煌,也体现建设者工匠精神的传承。那些不知名的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改善工艺。他们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他们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一言以蔽之,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才有了住宅建筑的这一切。

[梁木]

梁,即梁木,架在柱子上的横梁。在绞圈房子中。对梁木本身的装饰处理,比起其他建筑来说,相对较为简单。一般只在正梁中间部位,装饰有双联或更多联的方胜图案。杜行赵氏老屋正梁中部,就装饰有五联方胜图案。(图56)据女主人介绍,正梁上还写有几个字,但因年代久远,基本上无法看清了。有的正梁在两端装饰有官帽翅,既作美观装饰用,也表示本家有人曾在朝中当过官,显示家族的优越历史,赵家正梁左侧能看到官帽翅。(图56、图5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6 杜行赵氏老屋正梁中间部位装饰有五联方胜图案(左侧有官帽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7 原塘湾镇共和村某老宅正梁下装饰有官帽翅

[穿]

穿,是木构架柱子之间上方的矩形横档,也可称横穿,另有一种名羊角穿,以其形似命名。(图60—图62)两根柱子之间有2根或3根穿,将柱子连接起来组成帖。穿,建筑术语称之为穿枋。

穿上雕刻的花纹都为缠枝花草纹,图案有的简练,有的繁复,但构思精巧,布局恰当,刀法熟练,刻工精到,为专职匠人所为。

同看枋的雕刻一样,一般只有墙门间、客堂里的穿上安排有雕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0 没有修饰的素面横穿和羊角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1 雕刻有缠枝花纹的横穿和羊角穿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2 雕刻有缠枝花纹的穿和羊角穿2

[斗拱]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系列建筑中的独有构件,它构造精巧,造型美观,但在住宅建筑绞圈房子中的构造较为简单,用途也有限。墙门间和客堂前二步梁和后二步梁下面的看枋,上面并不是紧贴各自梁木的,而是同梁木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这空开的长条部位,匠人会安排放置若干斗拱。它的作用是将梁木和看枋联结,既有承重的功能,也为装饰提供了空 间。斗拱与斗拱的空档处,有的则安排透雕的缠枝卷草纹木构件。(见图63、图6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3 墙门间梁木和看枋之间用斗拱联结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4 斗拱之间用透雕木构件相连

[门]

绞圈房子的门分墙门、客堂门和其他房间门。

墙门

墙门间上的门称墙门,是绞圈房子大门,也是正门,一般由4—6扇落地长门组成,并无太多的装饰,仅在门的上部做成镂空的花架图案。(图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5 墙门(正门、大门)

客堂门

客堂大门有4扇的,也有6扇的,都是落地长门。(图66、图67)匠人会在大门上方安排装饰,在方格里用木条拼装图案甚至吉祥文字,如“福禄寿”等。(图68、图6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6 有4扇落地长门的客堂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7 有6扇落地长门的客堂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8 客堂大门上的吉祥文字(福禄寿)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9 客堂大门上方的装饰纹格

客堂后部,即后二步梁下面,有的另有6扇落地会堂门。会堂门两边留有通向后面房子的通道,中间前面即是摆放长条搁台、八仙桌、挂中堂之处。会堂门上不会有雕刻之类的装饰。

其他房间门

绞圈房子刚建造时,墙门间的大门是正门,住户都从此进出。但后代分家之后,会在次间、梢间另开大门。这些大门上,有一扇门的,也有一门一窗柦(读沪语音“但”,也有写作“一门 一 橽”)的。

这种门的特点是,一面是门,一面是窗柦(下半部可拆卸,上半部可挂起)。(图7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1 一门一窗柦

也有在大门前再装上腰闼门的。腰闼门,高度仅为大门的一半。(图72)主要作用是大门开启后,可防止幼儿在家长不知情时走出大门,以及外面鸡鸭进到屋里来,还可增加采光。腰闼门可以装在前埭房子大门上,其他如厢房等门上也可加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2 次间、梢间大门外面加装的腰闼门(李东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3 东次间通向墙门间的双扇门

绞圈房子中各间房子,都开有通向墙门间和客堂的门,这些门,有单扇门,也有双扇门,(图73)都依靠门一侧摇梗装入上下门臼后开启或关闭。(图74)根据安装方法,又分进樘门和盖樘门两类。进樘门的特点是,门关闭时,门板完全嵌入门框里,故称。盖樘门的特点是,门关闭时,门板覆盖在门框的外面,即“盖住”门框,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4 门臼(上为上门臼,下为下门臼)

[爽水石]

爽水石的专业名称为柱础或柱础石,是承受房屋压力的垫基石,不可或缺。它由一块半圆形石头和一块平面石板组成。(图75)具体用法是,将石板放在地面上,上面再安放半圆形石头,柱子立在这块石头上,这样就使柱脚与地面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半圆形石头下面垫放一块平板石头,涉及压力和压强的关系问题,使接触地面的面积增加,压强就小,最大作用是可加强柱基的承压力。也就是说,凡房子有柱子的,柱子下面必有爽水石和平面石板。“爽水石”的名称告诉我们,这样做,一是要让雨水很快地流走(房子周围一圈是外露的柱子),是为保护柱子少受侵蚀,二是减少地面湿气对柱子下部的腐蚀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5 柱子下面垫有爽水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

在上海,有一种比石库门出现要早得多,从形制到结构也更具特色,且分布范围也比石库门广得多的老房子,它就是绞(方言读音gāo)圈房子。它是海派建筑、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本土建筑的继承,积淀的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

作家、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先生从小生长于闵行莘庄地区,在老家褚家塘的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不仅充满回忆,更颇有研究。1983年在参加上海第一轮地方志修纂工作时,他根据房子结构特点及民间读音,将这种房子的写法定名为“绞圈房子”,记入了《上海县志》中,最早让本地特色民居“绞圈房子”正式载入地方志中。

本书是一部学术成果集,更是上海郊区、尤其是闵行区建筑历史变迁、人文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2024年6月起,第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朗读: 北外田园 高 一 ( 1 )班 王新瑀

图文:明镜文化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怡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