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巴金成为巴金的地方:“在法国,”巴金曾说,“我至少学会了两件事:在巴黎和Château-Thierry,我学会了写小说;在马赛,我学会了热爱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一九〇四年出生的他,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中获得精神、思想与文学的滋养和力量,在无数风雨,在起伏跌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到二〇〇五年,巴金走过漫长的百年历程,最终与他经历的时代永远告别。我们说,记住巴金就是记住一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欧书院请来法国最权威的巴金专家安必诺Angel Pino先生,为我们解读年轻的巴金在法国那段日子。他说:“法国在巴金的生命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本次讲座我将说明巴金为何与法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法国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他为何对法国情有独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必诺Angel Pino先生

Part 1

巴金热爱的法国

中欧书院

事实上,可以说是在法国,巴金才成为了巴金。在这里,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这里,有他平静、安宁又清寂的苦读岁月和终生不能磨灭的情感记忆。在这里,他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而这部小说决定了他的未来,由此走上了一生的文学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巴金来说,法国首先是一个他被知识的影响的地方,他在1940年的一篇文章里解释过这一点:“我所喜爱的,”他写道,“是卢梭、伏尔泰、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雨果、左拉、勒克吕克、格拉夫、福尔和罗曼·罗兰的法国。”

我们可以将这些名字分为三组,每一组实际上都代表着不同的法国。

第一组是卢梭、伏尔泰、马拉、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的法国。

即启蒙时代和1789年大革命的法国。

第二组:里克吕、格拉夫和福尔的法国。

这是无政府主义者的法国。

最后,第三组是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的法国。

即作家的法国。

By 安必诺

Part 2

巴金熟悉的法国

中欧书院

巴金于1927年1月15日离开中国,登上了自上海出发的安杰尔号客轮,经过:香港、九龙、西贡、新加坡、科伦坡、印度洋一直到吉布提和红海,然后通过苏伊士运河到达苏伊士港,再穿过地中海抵达马赛。一个多月后抵达巴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巴金经历的从中国到法国的海上航线

在巴黎,由于缺乏支付课程费用,他仅仅在注册一个月后就停止了法语联盟的课程。巴金打发时间的方式是沉浸在阅读中,主要是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为了安慰他“年轻而孤独的心”,他唯一的消遣,就是去看先贤祠罗素的雕像、在卢森堡公园散步。他开始在圣母院哀伤的钟声中,将一些看起来像是小说开头的东西写在笔记本上,这将是未来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hâteau-Thierry,拉封丹学院

四个月后,巴金搬到了埃纳省的Château-Thierry,在拉封丹学院寄宿。这座他经常称之为“马恩河畔的小城”的地方。

自1927年7月20日抵达,至1928年10月17日离开,一年三个月。1928年夏天巴金和他的两位同伴在一个空荡荡的学院度过假期,于同一天离开Château-Thierr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金、詹建峰和桂丹华在Château-Thierry

Part 3

“巴金”是这样来的

中欧书院

在拉封丹学院还有一个中国学生,他的名字叫巴恩伯,巴金欠巴恩伯一个笔名,巴金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选定的。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我知道“巴”字是“百家姓”之一。而“金”字,则是因为我的安徽朋友,那位学习哲学的朋友。我刚刚翻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第一部分,这本书的英文版本还摆在我的书桌上。他听说我在寻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就开玩笑地提议了“金”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 4

“灭亡”的诞生

中欧书院

这部名为《灭亡》的小说,巴金在巴黎已经撰写了几页,后来经过修改,形成了四个章节,直到1927年8月23日早晨得知索科和范赛蒂已在前一晚被处决后,他才重新拾起在Château-Thierry搁置的手稿。他重读了范赛蒂寄来的两封信,深受感动,随即热情地重新投入到他的作品中。他后来说他当时处于如此激动的状态,完全无法再自我审视。他一口气写了两章,然后又写了五章。直到一年后,当他收到他哥哥的一封信,准备返回祖国时,他才重新拾起这部作品。1928年7月和8月,他连续写出了三个新章节,完成了关于桂丹华的章节。

巴金回国后,《灭亡》于1929年1月至4月在《小说月刊》上连载,随后于同年10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成册。而小说当时取得的成功,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促使巴金投身于作家的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于1929年10月出版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

Part 5

藏在巴金作品中的法国情怀

中欧书院

巴金的早期小说,大多数是自传体,取材于他在法国的生活经历。其中有几篇已被翻译成了法语。巴金分别在1930年发表了《流亡》和《眼泪》,在1931年发表了《一个好人》和《一封信》,在1932年发表了《马赛的夜晚》。1933年,他发表了《阿尼埃拉》和《阿尼埃拉·沃尔伯格》两篇小说,描述了他在巴黎的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其他一些小说则受到了他在马恩河畔生活的启发。Château-Thierry、他去过的地方所遇到的人,都成为这位年轻小说家直接或间接的灵感来源。但巴金模糊了其中的细节。例如,1930年的《复仇》中的皮埃尔·穆通可能就是在拉封丹学院教德语的加斯东·穆通。《墓地》(1931年的小说)中的墓地对应的就是Château-Thierry的墓地;而《发型故事》(1936年的小说)中的理发师则是以Château-Thierry的一位理发师为原型。《复仇》中的记者姓弗拉芒德,而路易斯·弗拉芒德是1919年至1932年间Château-Thierry的市长,正是巴金在这个时期在这个城市居住的时候。

By 安必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46年12月,巴金在写给让·蒙斯特勒的一封信中表达了他对在法国生活过的地方和所遇见的人的怀念之情。他回到中国已经十八年了,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巴黎生活一段时间。

然而,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979年,也就是在法国出版他的小说《家》时,才再次回到法国,回到巴黎和Château-Thierry。自50年前的1928年10月30日离开法国,漫长岁月里,他已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年后巴金回到Château-Thierry

本期中欧书院主讲人

中欧书院

安必诺Angel Pino先生是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中文系语言与文明学院教授,也是巴金方面的研究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必诺Angel Pino先生为中欧书院赠言

线上讲座时间:

中欧书院

2024年6月27日星期四

首播平台:

中欧书院平台

中欧书院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ilibili:中欧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YouTube:中欧书院

“欧洲时报”平台:

欧时大参 新浪微博、Youtube

往期中欧书院回顾:

中欧书院,是聚合中欧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文化论坛,是中外文兼有,线上线下兼顾的交流平台。在兼具中国传统书院学术性、民间性的同时,致力于多元性和开放性,通过聚焦中欧共同领域,以多语言、多渠道、多形式实现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交流互鉴。

更多活动推荐

关注并将“想法哥享法妹”设为星标

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