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连日来,受降水偏少和高温天气影响,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各级水利、农业农村、气象、河务等部门加密旱情监测会商,强化水源调配,加强技术指导,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另据省气象台消息,预计6月下旬,山东无大范围强降雨,中北部地区仍以高温少雨为主,大部地区气象干旱情况将持续。在此形势下,抢播玉米、大豆等秋作物和抗旱保苗成为当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下面摘登的相关技术措施,供农民朋友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苗关键五问

如何用好有限的水资源,确保夏播作物按期播种和顺利出苗?全国农技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梳理了关注度较高的五个关键问题,科学指导抗旱保夏播工作。

如何判断农田土壤墒情

是否适合播种?

水分对种子发芽十分重要,玉米种子要吸收达到自身重量45%—50%的水分时才能正常发芽。土壤墒情是指农田水分状况对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手册》,在夏玉米和夏大豆播种期,土壤相对含水量75%—85%为适宜;65%—75%为不足,55%—65%为干旱,低于55%为重旱。土壤墒情在适宜范围时,玉米大豆出苗快,出苗率高。土壤过干,种子吸水不足,土壤湿度过大、氧气不足,均影响种子发芽出苗。

在没有监测设备的情况下,可采用简单的“手捏法”进行判断,就是把播种位置的土壤用手抓起来能攥成团,松手后用手拨能散开,这样的土壤湿度基本能满足播种出苗需求。如果不能成团则说明土壤过干,需要补墒;如果松手后用手拨不能散开,说明土壤过湿,需要散墒。所以,抓把土,捏一捏就知道了。

造墒播种与播后再浇“蒙头水”

哪种做法更好?

这个问题应视灌溉方法、作物种类和茬口时间等综合研判。地面灌溉在灌后通常地表会形成结皮,叠加气温高蒸发快,严重的土壤易板结形成较硬的表层土壳,对种子胚芽破土形成障碍。大豆、花生是双子叶植物,子叶出土,破土能力弱,如果采用播后浇蒙头水,胚芽鞘往往不能冲破灌溉后形成的结皮,导致出苗困难,出苗率低,故大豆、花生通常先造墒后播种。造墒时,应结合墒情状况合理确定灌水量,避免因灌水量过大造成土壤过湿,影响作物适期播种。玉米是单子叶植物,子叶留土,胚芽鞘破土能力强,能够破开结皮顺利出土,所以造墒播种和播后浇蒙头水均可。

在生产实践中,华北黄淮地区夏收夏播茬口紧张,夏玉米宜及早播种,优先推荐先播种再浇蒙头水。如果先造墒后播种,造墒灌溉后需要晾晒几天,容易耽误农时。蒙头水应小水快灌,亩灌30立方米—40立方米左右,避免过量灌溉造成地面积水或土壤含水量过高,高温天气下种子缺氧腐烂。

喷滴灌条件下

播前灌还是播后灌?

在喷滴灌条件下,灌溉水量小,以浸润灌溉为主,基本上不会形成表层结皮,对种子破土出苗基本没有影响。故不论种植何种作物,均建议先播种,再利用喷滴灌设施灌出苗水,喷滴灌设施可以是滴灌带、微喷带、卷盘式喷灌、大型喷灌、地埋伸缩喷灌等。

该方式优点:一是争抢农时,上茬小麦收获后马上就可以播种。二是需水量少,只需湿润播种带深及20厘米土壤,亩灌20立方米—25立方米,较大水满灌节水60%以上,用节省的水灌溉更多的受旱耕地。三是出苗率高,通过喷滴灌实现滴水出苗、一播全苗。四是适水增密,通过喷滴灌以水带肥、肥随水走,精准供应水分养分,支撑增密种植,为单产提升奠定基础。

高温天气下

播种后会不会烫伤玉米种?

高温天气条件下夏玉米种子不会因温高失活。玉米种子在收获后首先要经过烘干,带穗烘干的温度一般为40℃—43℃,脱粒后种子烘干温度一般为38℃—40℃,烘干持续90个小时左右。

由此可见,播种所需要的玉米种子就是在40℃左右的条件下进行烘干而生产出来的。如果说35℃以上的温度就能将玉米种子“烫伤”或“烫死”的话,那么我们从市场上购买的玉米种子早已失去了活力,不能再被用作种子来进行夏玉米生产。从气温与土壤温度的关系看。一般而言土壤表面温度要低于大气温度;夏玉米播种的适宜深度为3厘米—5厘米,种子层所处的土壤温度则还要低。据科学观测,当近地大气温度达到35℃时,农田土壤表层温度大约为28℃—33℃,5厘米地温大约为25℃—28℃;而且秸秆覆盖也会明显降低土壤温度。因此,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不会造成所谓的种子“烫伤”现象。此外,在气温较高的季节浇水还会使土壤温度降低,5厘米地温大约比不浇水的降3℃—5℃。

除灌水抗旱外

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积极灌水抗旱的基础上,为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还需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科学用水。一般农业干旱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即使水资源充沛、喷滴灌设施便利区域,仍需科学用水、计划用水,切勿过量灌水,灌溉时要精量用水、地面无积水,摸清“水账”家底、精准掌握储水用水情况,做好抗长旱、抗大旱准备。二是谨防旱涝急转。久旱地区突发高强度降雨很可能会旱涝急转,进而引发洪涝灾害,要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及时预警,统筹做好旱涝灾害防御工作;提前检修水泵、疏通好排灌沟渠,确保雨后能迅速排掉田间渍水,预防发生渍涝,防止田间积水。三是做好病虫草害预防。俗话讲“旱生虫、涝生病”,高温干旱利于蚜虫、黏虫、蓟马等害虫的繁殖和发生发展,尤其麦玉轮作地块小麦秸秆未离田、秸秆过多,是二点委夜蛾和玉米蓟马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要随时做好田间观察,选用适宜药剂喷施防控各种病虫草害。(全国农技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3日,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荒沟村农民利用喷灌机为玉米苗浇水。 新华社发

——多举措提升苗情,警惕“旱生虫”

自5月中旬以来,黄淮海大部遭遇中重度干旱,影响玉米播种和苗情。6月11日-14日,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专家下沉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并就玉米抗旱播种和苗期管理措施提出相关技术指导意见。

干旱对玉米播种出苗的影响

一是玉米出苗后受二次干旱影响。

根据调研,玉米出苗后二次干旱主要发生在黄淮南部播种较早的区域。一些种植大户采用滴灌或喷灌技术后,虽然灌溉均匀度提升,但灌溉量仅20立方米-25立方米/亩,较地面灌少50%,灌溉后土壤湿润层仅10厘米-20厘米,高温下地面蒸发量大,土壤浅层贮水量在播种10天后消耗过快,豫南多地0厘米-40厘米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5%,灌溉10天后部分区域处于中、重旱水平(40%-50%田间持水量),出苗地块出现缺苗、断垄、植株长势不均匀的现象。

二是种植大户玉米播种后轮灌周期长。

在黄淮海中北部地区的调研发现,种植大户(>1000亩)受人工、灌溉设备数量限制,即使使用滴灌、喷灌等技术,单台设备的灌溉面积为20亩/天,面对千亩的玉米需要及时灌溉的情况下,由于缺少人手和设备,农田灌溉排水工程存在不足,玉米播种后无法及时灌溉和正常出苗。与小农户玉米播种地块比,种植大户在玉米播种后出苗时期差异较大,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轮灌。

三是地面灌玉米种子、幼苗有烫伤现象。

农户采用新型灌溉技术后,由于对滴灌等设备的实际灌溉量不清楚,导致玉米出苗后因灌溉量过低玉米苗期再次干旱。在不平整的地块进行地面灌后,由于灌溉没有错开高温时段,使种子、幼苗出现烫伤现象。

四是警惕黄淮海玉米“旱生虫”现象。

2024年玉米播种苗期干旱时间长,根据现场调研和往年经验,2024年虫害可能要重于常年同期水平,主要是以草地贪夜蛾、蓟马、粘虫、玉米螟、蚜虫及地下害虫为主,在苗期要特别注意虫害防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3日,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农民在玉米田间浇水。 新华社发

应对措施及技术建议

一是及时关注玉米苗情,防止二次干旱。

预计未来10天黄淮海大部仍然缺乏有效降水,使用滴灌、卷盘式喷灌等农户根据土壤类型单次灌溉量建议为30立方米-40立方米/亩,土壤湿润层达40厘米以上。针对单次轮灌周期较长的地块,建议采用少量勤灌的措施,必要时结合地面灌溉的方式缩短灌溉时间。对于已使用滴灌、喷灌灌溉的地块,时刻关注玉米出苗后苗情,出现萎蔫等明显干旱特征时及时进行二次灌溉。

二是多种灌溉方式并用,缩短轮灌周期。

部分种植大户在短少人手和灌溉设施的情况,单次灌溉效率为20亩/天,即使配合使用5台卷盘式喷灌机的条件下,单次轮灌周期为10天,影响玉米及时出苗。建议多种灌溉方式并用,采用新型灌溉方式与地面灌溉相结合的方式,缩短轮灌周期。对于使用传统小白龙软带地面灌溉的种植农户,建议使用多孔袖水布带,提高地面灌溉效率。

三是做好地面灌高温应对,及时补种保苗。

采用地面灌溉的农户要充分考虑地块地形,针对低洼地块采用少灌方式,避免地面连片积水,同时避开高温时段(12点-14点)灌溉。对于由于烫种断垄地块,以及幼苗出现烫苗伤苗的地块,及时进行玉米补种,减少损失。对不适于地面灌溉的地块,建议更换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提高地块的灌溉均匀度,最大限度降低烫苗烫种现象发生。

四是多措并举提升苗情,加强病虫害防控。

本轮高温易诱发“旱生虫”现象加重,特别是早播和带茬播种的田块。建议在玉米三叶期结合除草剂喷施,加入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灭虫卵和幼虫,避开高温时段喷施杀虫性药剂,选择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喷施,减少挥发,提高防控效果。同时,建议各地农技人员进一步做好草地贪夜蛾、蓟马、粘虫、玉米螟、蚜虫及地下害虫的监测预警,对于潜在病虫害及时通过媒体平台、明白纸等方式给出综合防治建议。(来源: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

策划/编辑:陈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