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年前,在电动化渗透率仍然在30%左右徘徊的时候,有大量的消费者都在质疑电动化是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在短短一年之后的今天,电动化的渗透率已经突破了45%(零售),市场正在以一个极快的速度接受着电动化产品,其中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消费路径转移:传统意义上的内燃机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只有匹配电动化产品,才会有一个真正的增量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很简单,传统意义上的内燃机在不断升级为混动系统的市场中,不具备太多的竞争力。

内燃机的弊端,是热效率过低的问题。

以目前市场中主流的内燃机来说,大多数依然无法突破40%的热效率,虽然一部分内燃机的热效率在宣传上超过了40%,但也都是混动专用发动机在某个节点才能达到的数据。

真正意义上的内燃机热效率,基本上都在38%左右徘徊,有大量的能量被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混动之后,内燃机热效率低的问题有很大的改善。这种提升不是简单的热效率升级,而是在整个使用周期中,内燃机参与工作的占比得到了有效降低。

以传统意义上,内燃机行驶一万公里来计算,大约要消耗800L的燃油。

新能源车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电动车,一万公里大约要消耗1500度电,一家普通机械加工厂的电量消耗大约如此。

另一类是混合动力产品,基本上可以做到纯电续航100km+,馈电油耗4L-5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这类装着发动机的产品,如果只是在市区行驶,是可以做到不加油的,如果长期高强度使用,内燃机介入工作的比率也只有传统燃油车的60%,而且油耗也只有燃油车的60%。

一万公里,消耗的燃油大约在500L左右。

当然,新能源车不仅仅在成本上更低,在体验感上也会更好一些,一个是不限号的路权优势,另一个是新能源车的加速更快、更安静、更平顺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就是智能化产品力的优势,无论是自动驾驶辅助、智能座舱,这些产品体验感都是传统燃油车给不了的。

最为关键的是,传统的燃油车市场,更多都被合资车所垄断,过去,存在价格高、产品力单一的问题。

而以电动化为发展核心路径的中国品牌,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价格更合理,在定价上比传统合资车至少下调了20%,对于用户来说价格冲击力更加明显。

2.产品力更加全面,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化、自动化、娱乐化属性,要比传统的燃油车更吸引人。

对于更多消费者来说,传统燃油车的使用体验感太过于单一,全新的电动化产品吸引力要更足一些,所以抛弃传统意义上的燃油车是大势所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里说的抛弃燃油车,不代表抛弃内燃机,事实上在传统的电动化路径中,内燃机依然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源动力。

5月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接近50%,其中有一半的产品都是装着内燃机的PHEV车型,这也意味着在承托车辆核心价值这个板块,内燃机的使命依然不会减弱,只是调整了方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