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行进中国”调研行

活力内蒙古|走进“国门第一岗”:“203哨位一切正常!”

人民网“行进中国”内蒙古调研采访团

盛夏的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天蓝云淡、游人如织,一列列中欧班列运载着“中国制造”,从这里驶出国门。

国门下,界碑旁,哨位之上的边检民警李成祥身躯笔挺,目光如炬:“中欧班列出境,车长52节,203哨位一切正常。”

“203哨位一切正常。”对于李成祥来说,是最重要的岗位职责,更是对祖国最庄严的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活力内蒙古|走进“国门第一岗”:“203哨位一切正常!”

山东小伙子李成祥2016年毕业后来到满洲里市,为祖国的北大门“站岗”。入职8年以来,他和同事们几乎没有节假日,从烈日炎炎的盛夏,到寒风刺骨的深冬,守护着“北大门”的平安畅通。“刚来到满洲里时很不适应,冬天室外气温低到零下四十度,室内非常干燥。”一到换季时,李成祥总是流鼻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成祥正在执勤。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摄

203哨位的设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满洲里边检站刚刚组建,出于宣誓国家主权和强化口岸管控的目的,在中俄41号界碑旁设立了这一岗哨,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在一代代国门卫士的守护下,满洲里口岸蓬勃发展。随着新建的第五代国门知名度逐渐提高,203哨位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查验业绩,在社会各界拥有了一个雄武的代名——国门第一岗。

10年多来,中国携手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数据显示,自2013年中欧班列首次经由满洲里铁路口岸开行以来,该口岸中欧班列通行量达到10000列用时超过7年,而从10000列到25000列仅用3年,2023年满洲里铁路口岸年通行量首次突破5000列大关,班列通行量、货物运送量连续10年实现增长。

这几日,满洲里国门景区即将迎来一年中游客最多的时候,游客们在国门“打卡”,感叹着中欧班列的呼啸生风。然而李成祥却顾不上欣赏,列车间的隐蔽缝隙才是他目光的聚焦处。确认一切正常后,他返回哨位,再度将注意力转移至辽阔的中俄边境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门景区内,203哨位前的“我为祖国守国门”。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如今的203哨位,已升级改造为二层小楼的建筑格局,热水、电力保障一应俱全。执勤室内,清晰的监控画面和智能的感知设备成为“智慧口岸”的管边利器。

“坚守是永恒的基石,我在‘国门第一岗’,守护祖国北疆山河无恙!”李成祥说。(白建平、孝金波、李楠楠、富丽娟、刘艺琳、寇雅楠、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