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文/木青

《道泉记》是眉山籍作家张生全先发表在《钟山》杂志上,后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的长篇小说。读后有点感叹:这部写蜀中东坡市严道县蜀山乡道泉村山乡巨变的书,只用区区二十余万字,就写出了一百万字的效果。其余七十余万字,需要读者自行脑补。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周遭都是乡村,毫不费力就能脑补出张生全没写的那些留白的部分。我循着作者书写的小径,走回了那个年代,趁机好好地去回望、探究一番。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很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泉记》

看完全书后,我有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概括成一句话就是:“非典型”叙事,“四不像”小说。写出这句话,我都为自己的概括吓了一跳。《道泉记》形式上当然是小说。从它的人物塑造、情节推进、场景描写、主题呈献来看,确实是一部人物复杂、结构完备的长篇小说。

这个故事讲的是,道泉之侧,有个道泉村,住着两大家族:廉家与志家。 两家人为了抢地抢水源,世代有隔阂,互相看不上。廉家出了个规行矩步、爱读《庄子》的后生廉背,也出了个“二流子”廉把;志家则出了个聪慧、善良、大度的女儿志慧,还出了个如耕牛一般勤恳劳作的志荣。

廉背走正道,读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优秀的乡镇干部,为家乡的发展尽心竭力。廉把走诡道,只要是为了自身利益,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礼义廉耻丢在一边。廉背最终选择了坦诚认错,从而获得心灵的救赎,那本《庄子》没有白读;而廉把一条道走到黑,最终邪不胜正,在欲望的疯狂中走向毁灭。

志慧一心想让家乡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带领乡亲们种茶。初见成效的事业被廉把暗中破坏掉后,她也不气馁,最终在廉背等人的帮助下再次创业。这是一个可敬、可爱的姑娘,她是《道泉记》中照亮人心的一束光。

志慧的哥哥志荣坚守着农村的土地,操持农业,虽然获利甚微,远比不其他人打工与做生意。但土地是他的“信仰”。这些活生生的人,使得这部为当代农村而作的小说具有丰满的血肉和鲜活的灵魂。我可以断言,书中没有一件事不是真实地在当年的农村发生过,因为那些人物面孔都似曾相识。

张生全来自农村,他始终热爱着、关切着他走出的这片土地。他熟悉这些乡里乡亲,熟稔他们的一言一行;洞悉他们的渴望和选择,共情他们的痛苦与欢愉。我认为他不是在创设人物与情节,他只不过是把曾经在历史中存活过的人与事筛选出来,组织黏合,像捏陶人一样,使之浑然一体。其证明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我所成长的时代,我童年、少年时的回忆,跟这本书的脉络紧紧地贴合在了一起。

客观说,《道泉记》是一部形式完备、内涵丰沛的小说。但同时又感觉有点“四不像”,属于小说中的“非典型”叙事。

它的某些章节像叙事散文。书中许多描写乡土风光的句子非常灵动美妙,跟沙中藏金一样,四处闪烁,像作者不经意间挥洒出的才华凝结而成,非常具有阅读上的审美价值,此为“雅”。但作者又能将农村某些贫穷、肮脏和丑陋的人物和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并不回避真实的农村,这可以说又“俗”到了极点。读者从中能直观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散文功底和纯熟的文字技巧。

所以掩卷之后,我竟不知如何形容这样一本小说。是一本读起来文字特色像散文的小说?还是借小说之壳而生的寓言?抑或是任一章节都可以搬上台演绎为戏的剧本?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中写成了这样?

我自然揣测不出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一本书好看就足矣,何必管它像什么!或许,它就像这天上的云,它只孕育着一场雨,你不用管它是什么形状;或许,它就像这山间的风,它吹过了,你感受到了清凉,你不用管它往何处去。

(图片由张生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