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

字仲阳,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钱乙是北宋年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从事儿科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后经期学生阎季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儿科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迁移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为补阴代表方。以滋阴补血的熟地黄为主药,又以敛阴滋水的山萸肉加强疏导的补性,更以益气补脾的山药为助,配合而成“三补”。由于肝肾不足,常有虚火上炎,故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配合而成“三泻”。这样本方就把补虚与祛邪结合起来,补中带泻,寓补于泻,以泻助补,三补与三泻,相反而相成,共奏补阴之效。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由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配制而成的中药,其不仅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的功效,还有促进新陈代谢、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的作用。经过历代医学家的验证,六味地黄丸临床疗效显著,医治患者无数,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面对如此功能强大的药,我们不免要追根到底:六味地黄丸是怎么发明的?其实发明此药之人是中国古代第一儿医圣手钱乙,而六味地黄丸是在他闪念之间发明的。

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费了不少功夫找到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慢惊呀。”其实,之前并没有慢惊这一说法,钱乙把它记入《小儿药证直诀》后,医生们便把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这种分类,一直沿用至今。钱乙不愧一代名医,他随口一说,便为我国医疗事业带来一大贡献。
话说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表现责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乙见此,耐心道来:“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

钱乙选择这六味药是非常有讲究的。古代业医者都知道,社会推崇三纲五常,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明确各自的社会角色,切忌随便“越位”,这个理念一般都引入到药丸制作中。因此,钱乙选的六种药材比例严格固定,即熟地占1/3,山萸肉和山药各占1/6,茯苓、丹皮和泽泻各占1/8。在这颗药丸的小天地里,熟地是“皇帝”,主要功能是补肾,其它五味药永远不能替代它。此药是炮制的,味虽很苦,却有滋阴养血的奇效,“良药苦口”嘛。山萸肉是“左丞相”,由山茱萸的果实晒干炒制而成,红色,味酸,主要作用是滋补心肝,补元气。山药是“右丞相”,主要补肺经脾经,小孩尿床吃山药很管用。这三味“君臣”药主要负责滋补,另三味“百姓”药则主要功能是去泻:肝火旺盛,牡丹皮药到火除;脾有水湿,茯苓自去;肾有水湿,泽泻来除。小小一丸药,暗含保卫(补)、攻击(泻)等原理,充分展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由于这六味药搭配起来治肾虚效果非常好,而钱乙在书中取其主药熟地(即“鲜地黄”)来作暂时命名;后世医生为了区别对待,便把钱乙发明的这剂方药叫做“六味地黄丸”。
王先生的小孩吃了钱乙的六味配方后,半个月就能开口说话,又半月后小孩变得生龙活虎。恐怕钱乙也没想到,他信手拈来的这一药方,一直用了近千年,妇孺皆知。
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了下来。
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众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药。“地黄丸”脱胎于《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并去掉肉桂、附子,名曰“地黄丸”。从此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到了明代医学家龚廷贤、薛己等,对肾阴尤为重视,凡肾阴虚者,常常应用地黄丸方。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地黄丸立方时说:“本后汉张机《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钱)乙以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剂。明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随之,薛己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近年来,六味地黄丸已成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地区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他们在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同时,又为六味地黄丸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天然药物的推崇,六味地黄丸在东南亚、欧美的消费者中也日益走俏。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六味地黄丸在治疗成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消渴等病症上甚为有效,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六味地黄丸也逐渐从儿科走出,成为成年人滋阴补肾的名方名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供稿:门诊部 戴 梅

编审:冉茂雅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