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烈士左权的女儿,她的一生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不幸的地方在于,父亲左权很早就去世了。加上她成长在战乱年代,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多少父母的关怀。

幸运的地方在于,因为父亲的缘故,她一生都成长在各个首长领导的关怀备至下。

首先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关怀,他将对左权全部的情感都倾注到了他的女儿左太北身上。那年左权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左太北还没满2岁,和其他小孩一起住在延安保育院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左太北

自从左权牺牲后,每个周末,彭德怀从前线战场回到延安,总会和妻子浦安修一起将左太北接到两人居住的窑洞里,给她讲故事;带她骑马,去周围的宝塔山和河边看看;给她补充营养,改善生活。

在彭德怀的宠爱下,左太北小小年纪,年幼无知,有时也会大胆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发小性子。一次,彭德怀带着她逛集市,她在集市上看上一本小人书,非要买下它。

可彭德怀看这本小人书讲的是妇女新法接生的内容,不适合小孩看,于是不给她买。左太北不乐意了,蹲下来哭闹不止,不买就不起来了。一向脾气火爆的彭德怀最终掏了钱,给她买下一本小人书。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些日子,一向脾气火爆的彭德怀,一改以往的脾气,对左太北总是充满慈爱。不管左太北提出怎样的要求,彭德怀从不舍得过多指责她。有时实在无法办到,彭德怀也不舍得打骂,就将她关到屋里,等她哭够了,再让她出来。

除了彭德怀夫妇,还有朱德和康克清夫妇,刘伯承和汪荣华夫妇,邓小平和卓琳夫妇都很关心她,经常接她出来散心。

全国解放后,左太北进入寄宿制学校北京八一小学。1952年的六一儿童节,左太北作为代表,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亲切询问左太北的名字和身份。

毛泽东得知她是左权的女儿后,笑容一下收敛起来,眼神充满哀伤。他亲切关心道:“现在妈妈怎么样了?周末回哪里过?”最后毛泽东拉过左太北,一起照了一张照片。至今为止,这张照片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珍贵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左太北和毛泽东合影

1958年国庆,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带着左太北上天安门城楼上,观看焰火。在这里,左太北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对她说:“你就是北北吗?长得很像你爸爸,以后一定要向你爸爸学习啊!”

话语平实,却充满对她的关怀和期望。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左太北依旧留在北京读书。但因为母亲调去外地工作,彭德怀就让左太北住进家里,由他亲自照顾。一次左太北和彭德怀在中南海散步时,彭德怀再次谈起左权的牺牲。原来这里面有着令人震撼的故事。

那年日军以三万多兵力,对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太行山地区发起合围,企图剿灭八路军。敌众我寡,八路军为了保存力量,组织突围撤退。为了掩护总部和群众突围,左权始终坚守在十字岭上,和掩护突围的部队在一起。

突然一颗炮弹袭来,在身旁爆炸,左权不为所动,依旧坚守岗位组织撤退。很快又一颗炮弹飞来,左权本有机会躲避,但是十字岭上集结着众多战士和群众,他没有选择撤退,当场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更令人心碎的是,由于战事紧急,左权牺牲三四天后遗体才得以掩埋。万恶的日军鬼子,将左权被掩埋的遗体挖出拍照,并将照片刊登在伪军报纸上,以此彰显自己的得意。这件事情,引起广大群众的愤恨。

中国自古有死者为大的认知,却没想到,这样一位忠诚的烈士,在死后还要受到日军的侮辱,简直让人愤恨。同时,左权的牺牲也让人们感到悲痛,他的上级彭德怀更是如此。

彭德怀明白,身为一位老军人,左权肯定知道敌人的炮弹,有第一颗,就有第二颗。但是为了职责,为了身为军人的职守,他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牺牲在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上!

这样一番话,让左太北对父亲的牺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彭德怀和左权

高中毕业后,左太北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本来按照她的成绩,上哈军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二伯曾经当过国民党军官,政审不合格没有通过。

左太北根本不了解二伯,就因为这个原因,不能上自己向往的大学,心里实在不甘心。想来想去,左太北决定去找哈军大的校长陈赓,说明情况,请他帮忙。

陈赓是认识左权的,当年他和左权同是黄埔一期学员,还是左权的入党介绍人。当时陈赓已经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起床,只能躺在床上,但他听说左权的女儿来了,激动得像见到亲人一样,兴奋不已,撑起身子,对她问长问短,关心不已。

当他得知左太北的问题后,立即为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这样,左太北顺利拿到了哈军大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哈军大学习。

在校期间,左太北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秀,交到很多朋友。但因为从小生活在集体环境,所以25岁还没有交过男朋友。身边的人都知道她是左权的女儿,对她关怀备至,想帮助她解决个人问题。

一天,一位姐妹要给左太北介绍对象,让她去看看,左太北答应了。到了约定地点,只见对方长得高大端正,穿着一身旧军装,军装上还有两块补丁,看上去朴实真诚。

据了解,他叫沙志强,父亲是一名老革命,从小在农村长大,比左太北大三岁。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勤奋苦读的精神,考上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很崇敬左权的革命经历,加上左太北性格单纯真诚,因此对左太北爱屋及乌,一眼就喜欢上了。

而左太北也觉得沙志强成熟可靠,于是两人很快确定恋爱关系,步入爱河。几年后,左太北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个科研单位工作,但沙志强被分配到外地工作。

所以因为工作原因,每年只能见上一次,依靠书信来往。一次,左太北见沙志强的衣服扣子掉了,就给他缝上扣子。沙志强一看,她是用白线缝的黑扣子,看上去很不协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沙志强和左太北

他没有生气,只是自己拆下扣子,又重新缝了一遍。可见,他真的是一位好伴侣。他很理解左太北,深知她是烈士子女,从小成长在集体环境,没有怎么经历过家庭生活,也没有学过这些东西,所以在这个方面,从来不约束她,尽量体谅着。

还有一次,左太北给沙志强织了一件毛衣。但因为她没有怎么学过,每次都费好大的劲才织完,就算织完毛衣,也很不合身,沙志强根本穿不上。即便如此,沙志强也从来没有生过她的气。

一天左太北别出心裁,给沙志强织了一件背心,总算是能穿了,让沙志强高兴得觉都睡不着。几年后,左太北到军垦农场放鸭子,一干就是几年,沙志强也不离不弃。

32岁时,她终于和沙志强一起调到石家庄一家企业工作,组成了自己的小家,过上稳定的生活。他们的第一个小孩,是个女孩。为了纪念左权,左太北给她取名为左湘,从小长得活泼可爱。

改革开放后,左太北一家回到北京工作,但单位住房紧张,他们没有房子居住。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得知后,将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子给他们居住,还买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送给他们安家。

可以说,左太北的一生,都备受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1982年,左太北的母亲刘志兰,给她寄来一份珍贵的文物,里面包着11封左权给她写的信件。刘志兰说:“你爸爸留给我的11封信,充满我们分别21个月里的思念之情,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和将来团聚的渴望,更主要的是讲起了他的战斗生活......”

左权出生在湖南一个佃农家庭,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纺织赚钱维持生活,生活艰苦。从小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左权,自小乖巧懂事,希望能快快长大,帮助母亲支撑起整个家庭。

他深知,处在这样的环境,只有努力读书,长大后才能有出息,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他学习特别刻苦,认真,加上天生聪慧的头脑,一时成为私塾有名的优秀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左权

当时左家有个规定,如果族里有谁很有出息,很上进,很聪明,族里就很愿意培养他,给他扶持。因此左权得到族里的帮助,一路上学,长大后还进了黄埔军校学习。

学习期间,经过陈赓等人的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左权前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学习成绩优秀。

回到中国后,他被安排到中央苏区,参加开辟中央苏区根据地和五次反围剿战斗。在这期间,他凭借给中央写的军事报告和调查报告里的优秀文笔,让毛泽东侧目。毛泽东对他的文笔欣赏不已,夸赞他两杆子都行。

两杆子就是一文和一武。左权的文,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可见能力优秀。在战场上,他奋勇向前,机智过人,既有聪明的头脑,又有冲锋向前的勇气,得到战士们的肯定。这就是他的武。

红军长征,左权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当时长征路上的红一军团,是作为开路先锋的存在。左权身为参谋长,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

首先他要很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这个仗要怎么打,怎么打能够赢,里面的工作要做得很细致,最后他还要拿出方案给司令员作判断。有时别人睡觉了,他不能睡,要继续工作。他的敬业精神和优秀能力,得到首长们的赞叹。

据左太北描述:“红军长征的过程确实是很艰苦残酷的,吃不饱,又疲劳,像过草地的时候,没有吃的大家就吃草根。哪个草能吃,哪个草不能吃,只能亲自尝试,父亲过草地时就亲自尝过34种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等人指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那段日子,是左权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在那里,他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

另外在左权的领导下,八路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持为人民着想的思想。他组织起几千名干部,来到麻田的清漳河边,搭起草棚,带领军民们开垦了几千亩荒地,把这里的河滩变成了良田,得到大家的赞扬。

1942年5月25日,日军集结重兵,合围八路军总部。为了掩护八路军和群众突围,左权始终坚守在负责突围部队的岗位上,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左权

左太北了解到这些,才真正明白父亲左权是怎么样一个人,父亲到底有多优秀。而且从这些信件中,她第一次真正懂得什么是父爱。

这要从左权回国后开始说起。自从他来到红军工作,直到34岁一直没有谈过恋爱,仍然是单身。朱德得知后,很关心他的个人问题,和夫人商量着要给他解决个人问题。

1939年2月,延安中央巡视团来到太行山抗日前线,一位年轻姑娘吸引朱德夫妇的视线。经过了解,她叫刘志兰,比左权小12岁,来自北京,和浦安修是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