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陈跃 江海军

近年来,高堰村强化党建引领,统筹各类资源,推进“援法议事”工作,梳理议事清单、便捷纠纷调解、“议”“执”有效衔接,建设高堰法治文化,获得群众认可。

整合多方力量,搭建议事平台。在推进“援法议事”过程中,高堰村着力搭建“1+4+N”议事调解平台,“1”即以党建为引领,充分调动整合多方力量;“4”即党员评事、律师询事、村民议事、司法断事;“N”即乡贤、“五老”、专家、“三官一律”“法律明白人”、社会组织等,推动“援法议事”工作在村内有效开展。针对邻里纠纷多而又难于调处的状况,高堰村积极发挥“乡贤说事评理团”作用,推行说“三事”——说家事、公事、民事,“评三理”——评情理、德理、法理,邀请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公道正派、有奉献精神的村民,发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有威望或有责任心的人士,组建一支群众身边的说事队伍,搭建说事平台。

梳理议事清单,明确各方职责。汇聚“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队”以及法律顾问、网格员等力量,发挥“专业+多元”优势,秉承“用脚丈量、用心沟通”理念,深入走访,加强对重要事项的调查研究,系统梳理难点、堵点,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开展工作。

“议”“执”有效衔接,提升治理水平。在开展“援法议事”工作中,高堰村坚持“服务为先、管理跟进、执法兜底”的治理理念,利用民间智慧调解没人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烦事和难事,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援法议事团明确适用解决问题的类别和方式,根据实际推进议定事项落细落实,有效衔接“议事”与“执行”,多方联动,推动工作取得成效。今年以来,高堰村通过“援法议事”共形成4个惠民议题,包括增设户外健身设施、增加停车场、助力企业增收、乡村道路硬化等。目前,这4个议题均得到妥善落实。

高堰村积极推进“援法议事”工作,注重引导群众说事、议事、主事、论法、论理、论德,打造“援法议事厅”,充分发挥“援法议事”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作用。今年以来,该村开展普法宣传5次,惠及1000余人次,受理法律咨询15起,化解矛盾纠纷21起,帮助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基层法治基础,提升了群众法治满意度和自治幸福感。

(来源:淮阴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