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数字品牌榜

“电阻”“随心配”“dpf”“fys”,你知道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每个字都认识,怎么组合在一起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不久前,为了给娃买玩具,榜女郎误入了“捏捏圈”,结果大开眼界。本以为是学校门口几块钱一个的小玩具,结果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价格更是与几块钱相去甚远,从几十到几千,一些热门品牌和款式更是供不应求。

何为捏捏?其实就是手感柔软、可以随意捏变形的解压小玩具,但不同于学校门口小卖部用海绵制作的玩具,现在让年轻人愿意“斥巨资”购买的捏捏都是装在塑料袋中用硅胶制成,不仅造型软萌可爱,甚至还根据手感有水感、水泥感和泥感之分。

前段时间,#年轻人为啥愿意花几千买一个捏捏#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截至目前,该话题阅读量已高达1.1亿,讨论量达到1.5万,可见捏捏热度之高。

其实,年轻人愿意“斥巨资”购买的玩具又何止捏捏?

打开小红书,Jellycat相关的笔记有97万+篇。Jellycat是一个来自英国、原本为婴幼儿设计安抚玩具的品牌,但现在,这个品牌的用户已被240个月+的宝宝们占领,继养“旅行青蛙”、养“芒狗”之后,年轻人养起了Jellycat的毛绒玩具,火成打工人表情包的紫色茄子玩偶、长着腿的厕纸玩偶,别看这些毛绒玩具看起来丑萌丑萌,但价格动辄3位数起步,要说性价比是真低,可就是让年轻人爱不释手。

『数字品牌榜』对近3个月的数据监测显示,Jellycat相关的内容高达53,973条,话题参与总人次高达10,829,069人次,也再一次证实了该品牌的热度之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数字品牌榜』监测研究

“谷子店”近段时间在年轻人中也很火。据报道,商场里开业的“谷子店”越来越多,甚至有网友透露,在自己位居二十八线小县城的老家也看见了不少开业的“谷子店”。

谷子,也就是漫画、动漫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包括徽章、卡片、挂件、立牌、摆件、手办等等,过去主要受到很多二次元玩家的追捧,但现在,愿意进“谷子店”消费的人群正变得越来越多。当然,年轻人在买谷上的花费也不低,支出十几万、几十万的大有人在。

今年,大家听到最多的词里,“消费降级”绝对是其中之一,从宜家推出的“穷鬼套餐”成为热议话题,到五一小县城的“反向旅游”迎来爆火,桩桩件件似乎都在告诉大家,年轻人不愿意花钱了。

但从捏捏的爆火,到Jellycat的供不应求,再到“谷子店”的四处开花,似乎又告诉我们,年轻人更愿意花钱了。这些产品、品牌、商业形态,最终都直指一个词——疗愈力。只能说,年轻人更愿意为取悦自己、释放情绪花钱了。

近些年,“疗愈”这个词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前,提起疗愈,人们会想到泡温泉、熏香等养生向的产品或服务,但现在,年轻人眼中的疗愈已无限趋近于一次心灵按摩,他们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新兴的方式进行自我疗愈。

小提示:

虽然捏捏的热度很高,但入捏圈需谨慎,『数字品牌榜』的监测数据显示,捏捏的全网好感度并不高,负面内容占比35.68%,主要原因在于甲醛超标等健康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数字品牌榜』监测研究

这些消费背后, 消费者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 为解压买单:

捏捏等玩具的爆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解压经济爆发的具象化体现。利用单调重复的产品或服务,帮助人们短暂放空大脑,缓解焦虑,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正是这些玩具的魅力所在。

可以看到的是,年轻人们正在以解压之名为“疗愈”买单,这也催生了解压玩法的不断涌现和升级:包括玩具,如现在正火的捏捏或曾经大火过的木鱼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游戏,比如前两年一夜爆火的羊了个羊、常年盛宠不断的消消乐,以及在商场深受年轻人欢迎的解压密室等。

• 为快乐买单:

细看隐藏在这些消费背后的疗愈力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为快乐付费,而快乐,无疑是最好的疗愈力量。

这让榜女郎想起今年年初在数字品牌大会3.0上《中国企业家》杂志副总编辑何伊凡老师的分享,他提到有一次女儿要100元钱,就问去买什么,女儿说“买快乐”。听听,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TA们毫不吝啬于自己对快乐的追求与表达,表现在消费方面,便与父母那辈人有了明显的差异:父母辈买东西,将实用价值视为第一属性,快乐只能算附加价值,而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实用让位于快乐,为单纯的快乐买单,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于是,我们看到,商场里的“谷子店”越来越多,甚至在北京嘻番里、武汉潮流盒子X118等商场,一整层或者一整栋楼都被改造成以动漫为主的主题商场和文化空间。进出“谷子店”的人群中,不乏还在上初高中的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背后,也不乏支持TA们的父母,可见,为快乐买单,正在辐射越来越广的人群。

• 为社交买单:

其实,如果年轻人为这些消费买单的追因只截止到解压、快乐等层面,那这些玩具大概率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热度。榜女郎认为,这些消费提供的疗愈力量中,最重要的当属社交的满足感和认同感。

打开小红书,当你搜其他内容时,一条笔记的评论区多是网友们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当你搜Jellycat时,一条笔记的评论区大概率是网友在争先恐后地晒自己的Jellycat玩偶,如果还能收到别的网友们羡慕地回复“你的好可爱”“你竟然买到了这款”“你在哪里买的”,这时候的社交满足感绝对令人“上头”。

《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并且年轻消费者对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更高。当“发疯”成为显性文学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当寺庙里挤满了上香、求签的年轻人,疗愈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力量,帮助人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疗愈营销的方法论, 值得一看

当下,多元化的疗愈内容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增长,并时不时爆发出热点话题。而品牌,在营销中也渐渐摆脱过去焦虑营销的沉疴,以情绪价值为基底,结合治愈文化,承担起更多疗愈的责任。

“任何产品或服务其实都能聚焦情感,即使那些看似没有情感诱因的产品或者服务也是如此。”《疯传》的作者乔纳·伯杰的这句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疗愈营销,可以像“万金油”一样,渗透进任何品牌的传播路径中,而这些热门玩具无疑是最值得研究的方法论样板。

• 共情+共鸣,“我懂你”比“我帮你”更重要

疗愈营销的核心在于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而共情和共鸣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共情是指品牌能够理解并分享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而共鸣则是通过共同的情感体验来建立起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在营销中同样适用。在疗愈营销中,“我懂你”比“我帮你”更重要,因为只有当品牌真正理解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和情感,才能引发消费者的共鸣,从而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连接。

比如,对Jellycat的粉丝来说,别的玩偶只是玩偶,而Jellycat是独一无二的小孩。一对黑色圆滚滚的豆豆眼、迷之微笑的括号嘴,加上让网友们放飞想象力的造型设计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时不时“发疯”的情绪需求,成为打工人的“互联网嘴替”。除此之外,为玩偶们取名字,赋予独特的故事背景只是Jellycat的基础操作,为了让拟人化更深化,Jellycat还会给退市的玩偶建立“退休名单”,在玩偶中评选每月之星,有些网友将Jellycat带回家的第一件事甚至是将剪下的吊牌做成“身份证”,给他们“上户口”。

与消费者共情、共鸣,Jellycat的营销中,似乎每一句都在告诉消费者“我懂你”。当“购买”被赋予了更多“领养”的意义,消费者在其中得到的疗愈力量自然会更多。

• 会玩+爱玩,“参与感”让价值体验更完满

“与年轻人玩到一起”是品牌营销中最常见的一句话,但实际操作起来,远没有那么容易。在包装上做文章,在文案中多使用网络热词和热梗,这些方法确实会增加一点点好玩度,但面对被各种联名、各种玩法轰炸过成千上万遍的消费者,“自嗨”和“翻车”已是常事,好玩正成为品牌营销中的一项稀缺能力。

谁的童年没有一款“收集”游戏呢?从80、90后小时候收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的卡片,到现在年轻人频繁进出“谷子店”收集动漫周边,甚至集齐不同款的捏捏、Jellycat玩偶也是不少年轻人的梦想之一,稀有款、隐藏款、收藏款,无论是之前火爆的泡泡玛特盲盒,还是最近火起来的这些玩具,结合热门IP或经典IP的“收集”游戏玩法似乎永远不会过时,非常值得品牌们在营销活动中试一试。

除此之外,一些新玩法也值得大家借鉴。比如,很多捏捏玩具在直播推广中会加入盲盒“许愿”的游戏规则,消费者在下单时可以许愿某一款商品,主播以开盲盒的形式在直播中为消费者实时配货,如果开出“许愿”商品,就赠送一个盲盒,这种随机与惊喜,让屏幕前的消费者欲罢不能;今年520,Jellycat与野兽派合作,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打造了全球首家联名限时花店,店员们像养真花一样,为消费者购买的玩偶提供“除草”“喷水”等沉浸式打包体验,将“过家家”玩法搬到了销售场景中,带来了不一样的仪式感。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会玩+爱玩,品牌与消费者真正玩起来,给消费者带来独一无二的参与感,是开展疗愈营销的杀手锏,让消费者的价值体验更加完满。

• 话题+分享,圈子文化沉淀品牌心智占有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基于品牌定位和目标受众,构建独特的圈子文化,将那些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或者生活方式的消费者聚集起来,通过分享、交流,在社交中感受疗愈的力量,不仅能激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有助于传播发酵。

不难看到,当前爆火的这些玩具消费,都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文化”:在小红书上,捏捏的帖子里经常会出现“电阻”“fys”“fx”“h出”等黑话,不在捏圈的小伙伴初次看到还真是一脸蒙;在豆瓣,“我们都爱Jellycat”和“戒断jellycat互助组”同时存在,虽然名字看起来完全相反,但其内核都是对Jellycat的喜爱,尤其是戒断组,已经聚焦了6万+用户。

当然,“圈地自萌”“为爱发电”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圈子文化是一方面,品牌要想形成自己的圈子文化,也少不了在传播上的努力,以热门品牌Jellycat为例,以下是『数字品牌榜』近3个月对Jellycat品牌在媒介渠道上的数据观察:从媒体源来看,传播效果最好的是大众自媒体,其次是泛财经媒体,如果大众自创的内容展现了品牌自有用户的传播力量,那品牌对泛财经媒体的重视则促进了传播的进一步扩大;从平台来看的话,微博、微信号、抖音、视频号都是当前最主要的传播平台,也是热点话题最容易发酵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数字品牌榜』监测研究

尽管在如今的品牌营销中,大家都在追求破圈,但破圈的前提是已经有了圈子,如果品牌在当前有用户但没有忠诚粉丝、有产品但没有和用户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那谈破圈无异于纸上谈兵,立圈并让更多消费者入圈才是关键。此时,不如由品牌出面,打造话题,并邀请圈内的意见领袖或网红“种草”,促进消费者自发分享,从而积累起自己的圈子文化,沉淀用户心智。

希望这些简单的方法论能给品牌们的疗愈营销贡献一些灵感。但话说回来,人作为情绪动物,五感可达的任何触点都有可能是情绪的“引爆点”,深入用户之中,与用户对话,只要用心洞察,总能找到疗愈营销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