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贺电全文如下:

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

欣闻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你们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20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你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希望你们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

2024年6月25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 月 25 日,嫦娥六号结束了为期近 2 个月的月球之旅,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成功着陆,将人类首个月背样本带回了地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日前发表于 The Innovation 的文章指出,这份重量约 2 公斤的月背样本,有望揭示月球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之一:什么导致了月球两侧的差异

在嫦娥六号之前,人类一共成功执行了 9 次月球样本返回任务。其中,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罗计划在 1969 年至1972 年间执行了 6 次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 11 号至 17 号,其中 13 号任务未能着陆),分 5 次共带回了约 382 公斤的月球岩石和尘埃样本;苏联的月球(Luna)探测器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进行了 3 次成功的样本返回任务(月球 16 号、20 号和 24 号),总共带回了大约 0.3 公斤的月球样本;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则于 2020 年成功从月球近地侧的吕姆克山(Mons Rümker)地区采集了约 1.7 公斤的月球样本并返回地球。不过,这些样本都来自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

由于潮汐锁定效应,月球总是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使得月球背面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一直是个谜。2019 年 1 月 3 日,中国的嫦娥四号任务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在冯·卡门撞击坑内执行了探测任务。2024 年 5 月3 日,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6 月 2 日在阿波罗撞击坑的玄武岩单元成功着陆。该撞击坑是南极—艾肯盆地内部最大的撞击坑。南极—艾肯盆地是月球表面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盆地。除了从表面收集土壤外,探测器还通过钻取和表取的方式采集了以该地点玄武岩为主的样品。这些物质可以为分析月球表面撞击历史、物质迁移规律以及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性成因机制等问题提供关键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在月背的着陆点 来源:Yue et al./The Innovation

根据嫦娥六号着陆点的地质特征,研究人员预计采集的样品主要为着陆区年龄约 25 亿年的玄武岩,以及少量源自遥远撞击点的外来溅射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岳宗玉表示:“我最希望的是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中含有一些来自阿波罗撞击坑和南极—艾肯盆地的撞击熔融物(较小天体撞击月球时产生的碎片),这可以为研究月球早期撞击通量提供关键线索。一旦获得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阐明早期陨石撞击在月球形成中的作用,而且对分析太阳系内部早期撞击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

Geological context of Chang’e-6 landing area and implications for sample analysis.Yue, Zongyu et al. The Innovation, June 24, 2024. DOI: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4.100663

来源:综合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科研圈”

-点击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