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伟大的,但是母亲不是。

很多的母亲,一辈子都卑微到尘埃里。

做女儿的时候,母亲也想找一个土豪,嫁出去。可是母亲嫁给了个普通人,甚至比自己更穷。

迫于生计,母亲养成了很多穷习惯,不可理喻,让儿女们都很难受。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当儿女到了中年,也成家立业了,再去看父母的一生,对于母亲的穷习惯,就坦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不舍得吃”:最好的,留到最后。

记不得在什么地方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和母亲一起去走亲戚。

亲戚家很热情,端出了一碗扣肉,招呼大家“趁热吃”。

大人们埋头吃饭,都没有动那碗扣肉。

孩子丝毫没有注意到大人的举动,而是夹了好几块肉,大快朵颐。

回家路上,母亲责怪了孩子几句,然后说:“这肉是不能吃的。”

孩子很疑惑:“端出来了,不吃,那......”

母亲就说:“亲戚家很穷,但是很好客。因此把最好的菜端出来,体现客套。等客人走了,菜是要收起来的。直到菜不得不吃的时候,才真正开吃。”

最好吃的,不是尽快吃完吗?我们的想法太天真了,挨饿几次就明白了。

我的母亲,平时让儿女们把鸡蛋捡起来。鸡蛋要么卖钱,要么有贵客的时候才拿出来,做一碗鸡蛋汤。

到了冬天,鸡蛋一定要留起来,只有过年的那几天,才能有鸡蛋汤和葱花鸡蛋饼。

母亲还会把香喷喷的糯米留下来,用来做年糕。平时也是锁在一个大柜子里。

上初中的时候,我用塑料瓶带水上学。母亲总是把隔夜的开水倒进水瓶。昨天的开水不喝完,当天早晨的开水,是不能动的。

过年时,母亲到农贸市场买了一筐梨子。把烂梨选出来,烂的部分削掉,分给大家吃。剩下的好梨子,客人不来,是不会拿出来的。

客人来了,往往又会发现新的烂梨。

食物是会过期的,母亲一定知道。但是母亲坚持“等一等”,食物快过期了,才吃。这不是小气,而是“以备不时之需”。

不留好的食物,万一有客人来,就得露丑了;万一家里青黄不接,就得挨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不舍得扔”:什么都捡回来,还当成宝贝存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兴起了“断舍离”的生活,把家里的东西,梳理一次,该扔掉的,全部扔掉,房间的空间大了,人住着也舒服了。

而我的老家,厅屋的角落里,放着很多旧鞋子、废塑料瓶,甚至能发现几个农药瓶。

墙壁上,挂着蓑衣、镰刀、锄头。有的蓑衣,已经破破烂烂了,好几年都没有穿,上面有灰尘。可一定不能扔掉,母亲会骂:“下次还能翻修,你们不知道呀?败家子。”

破旧的棉絮,把床头的一个小柜子,塞得很满。

不扔就算了,母亲还把村里的旧物,捡回家。

有一天下午,母亲发现一个很旧的木柜子,逼着父亲扛回来。

父亲很生气:“就是几块破板子?有啥用啊。”

母亲说:“没用吗?改一改,就是一个鸡窝。”

到底,柜子也没有变成鸡窝,只是在老屋的屋檐下淋雨,慢慢腐朽。

这些年,母亲进城居住,每天都捡废品,阳台 变得凌乱。家人都责怪母亲,太不讲卫生了。

母亲怼了一句:“不是我捡废品,你们读书的费用,还得差很多呢?”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日子最苦的时候,母亲挑着旧鞋,去集市上,帮人修补鞋子。大部分的原材料就是平时捡来的旧鞋。

两三件旧棉袄,拿到棉花店,加工一下,变成了薄薄的被子;三件旧蓑衣,编结起来,也是一件完整的蓑衣......

什么东西没有用?只要愿意过节俭的日子,都有用。就是一个破帽子,还能给稻草人戴一个秋天,可以赶走好多的麻雀,留住一担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不舍得花”:挑最便宜的东西买,也不管质量。

我常常说:“妈,买东西,便宜没好货。”

母亲不听,坚持买便宜的。

一双棉拖鞋,穿不了一个冬天,就已经磨破底板了。母亲却说,这鞋子划算,一个冬天买两双的开销,比一双高端拖鞋更便宜。

再看看母亲的一身:帽子是旧毛线做的;衣服是店家甩货时买的;手套买来的时候,很薄,然后母亲自己加了一个内衬。

也许你我会觉得,十万元不算多,但是在母亲的世界里,这是一笔巨款。

母亲把钱抠住,到七十岁的时候,开心地说:“有五万多了。”

直到有一天,儿女们因为房贷发愁,母亲把钱掏出来,说:“能解决燃眉之急吧。”

不可理喻的花钱方式,在母亲的生命里扎根了。但确实是母亲对子女一片心。

就算母亲老了,不能拿起给子女用,但是母亲每个月剩下一二十元,都很开心,生活也有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母亲把“勤俭持家”做到了极致,因此显得格格不入,什么都斤斤计较,总是和人讨价还价,连子女都无法理解。

关于母亲的种种习惯,只有你狠狠地穷一次,就会明白。

是啊,母亲穷怕了,在生活的细节里,大做文章,寻找能省钱的东西,还找到能变钱的东西。

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没有拿一份完整的工资,但是母亲却挺住了,还养大了几个儿女。

儿女站在高处,要记得回头看——低处还有母亲,在拼命托举。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