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治沙用沙,使沙漠“披绿”又“添金”,带来了“兴林”与“富民”共赢,为世界抗击荒漠化注入了更强劲信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葛晨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7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这份绿色贡献,让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作为绿色奇迹的重要缔造者,近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适应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相继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地球卫士奖”“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全球500佳环境奖”……以东西绵延4400多公里的北疆绿色长城为代表的中国荒漠化治理成就,在不断获得国际认可、赢得世界赞誉的同时,也引来更多的同行者并肩与荒漠化斗争,为饱受风沙、荒漠化影响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是很好的学习对象”

202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贾晓霞说,看到“三北”防护林的作用和相关地区的生态恢复成果,一些非洲国家决定联手打造非洲“绿色长城”。

去年9月中旬,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国际防治沙尘暴大会上,饱受荒漠化和沙尘暴困扰的中东、非洲国家,表达了借鉴中国成功的治沙技术和经验、共同防沙治沙的强烈愿望。

阿拉伯环境专家联合会秘书长、埃及气候与环境专家马格迪·阿拉姆说,沙漠侵占农业用地是不少非洲和阿拉伯国家面临的挑战,中国正向这些国家派出专家,传授相关技术。

去年6月在中国新疆考察学习时,埃塞俄比亚林业发展署官员比图·希巴巴乌说,中国通过实施防护林工程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创造了奇迹,“对有志于防治荒漠化的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非洲“绿色长城”是一条横亘非洲、阻挡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向南侵袭的绿色防护带,位于肯尼亚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为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是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有效推动世界防治荒漠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在非洲,中国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地区开展大数据应用和规划的技术合作,利用卫星等手段观测和收集、计算、分析数据,帮助非洲国家了解其土地、气候等方面的特征与规律,推动当地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进行荒漠化治理。

近年来,中国科学治沙能力在不断提升:聚乙烯纱网沙障铺设机、植物基固沙剂喷播机、植物沙障栽植机等机械化设备,提升了治理速度和效率;沙漠大数据分析技术、种质资源技术、微创种植技术、无人机飞播技术、光伏治沙技术等提升了综合治理能力。

其中光伏治沙技术颇为引人注目。安装上光伏板,挡住阳光直射,再覆盖芦苇沙障,减少地表蒸发,最大限度保持了土壤的含水量,光伏板下还可以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其他功能,比如利用光伏发电灌溉固沙植物——这种创新技术获得了不少国家的青睐。

2023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两侧,埃塞俄比亚灌溉与低地部国务部长恩德里亚斯·格塔对光伏发电滴灌设施表达了浓厚的兴趣。格塔说,光伏发电滴灌设施安装方便,又没有碳排放,可以灵活调节土地含水量,如果再与水利系统结合,就可以涵养雨季的降水用于旱季灌溉,“这正是我们国家急需的解决方案”。

防治荒漠化,中国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中国的成功经验始终在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注入新动能:

中阿干旱、荒漠化与土地退化防治国际研究中心在内蒙古揭牌,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成立,中国与联合国共建的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在宁夏正式上线……

中国在新疆开办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宁夏举办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在甘肃开设中国沙漠治理技术和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班……

通过组织国际研修、建立治沙示范基地、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年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近百名治沙骨干,不少“老学员”还多次重返课堂进行“技术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泰国、也门、伊朗、坦桑尼亚等 14 个国家的宁夏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走进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跟随保护区职工学扎草方格,感受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2023年6月16日摄) 王鹏摄/本刊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辅相成

贵州特产刺梨果实金黄、酸甜美味。其根系发达,比较耐寒,在石旮旯里也能成活,又涵养水土,对治理当地的石质荒漠化具有先天优势。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在考察黔中腹地后得出结论,刺梨种植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其他国家的石质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份“贵州方案”。

“贵州方案”,是“中国方案”的一个截面。在严格保护、系统治理的基础上,中国在荒漠化治理中利用沙区光、热、土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把防沙治沙同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展了增收渠道。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约150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治沙用沙,使沙漠“披绿”又“添金”,带来了“兴林”与“富民”共赢,为世界抗击荒漠化注入了更强劲信心。

“中国用自己的实力向世界证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蒂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