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把毕生精力献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她就是曾经担任北京副市长的范瑾。

范瑾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她不仅是一个革命战士,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新闻从业者。

她除了是一名独立自强的女士之外,还是成功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她的丈夫和儿子身份都非同寻常,他们这个家庭同许多革命战士的家庭一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往革命的少女

范瑾1919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江南独特的水土养育了她,家庭环境影响了她,使她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女。

范瑾的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她的舅舅是后来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他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叔祖父是许寿裳,是近代著名学者和传记作家,许寿裳在1902年曾接受官费留学,在日本读书期间,他与鲁迅等人结识,成为好友。

在鲁迅去世后,许寿裳为了纪念好友曾与周作人共同完成了《鲁迅年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从小范瑾就勤奋好学,有叔祖父和舅舅在前,范瑾的家庭也显得更加开明一些,所以很早范瑾就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这也给了她很大的动力,让她更加向往光明。

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学习的时候,范进就参加了当时的南京地下妇女救国联合会,也算是她革命征途的开端

在17岁的时候,范瑾又只身一人来到了延安,在这里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延安期间,她积极参加了各种革命活动,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积极组织群众抗日宣传抗日思想,范瑾先后成为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四期五队区队长、救亡室主任、校本部秘书处秘书。

毕业之后,范瑾选择前往战斗前线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她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来对抗着敌人,守护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1938年范瑾成为了《冀中导报》的编委会主任和社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记者团开始,范瑾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一路走到了中共华北局秘书的位置上。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范瑾成为了《天津日报》的编委、副总编辑,同时她还是天津市委宣传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京接受更艰难的考验

也是从这里开始,领导们看到了范瑾出色的工作能力,为她日后进入北京日报社做好了铺垫。

1952年,范瑾调到了北京工作,一直到1966年范瑾一直担任着北京日报社社长的职位。

在此期间,范瑾也是身兼数职,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路走到了北京市副市长的位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日报》刚创立的那几年,可以说是范瑾工作最艰难的几年,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很多事情还需要时间理清头绪,为了让工作早日走上正轨。

那个时候的范瑾是废寝忘食,几乎是连轴转,甚至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吃住都在单位,有的时候同事们深夜离开单位,还能看到范瑾窗户的灯还在亮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范瑾的带领下,1952年10月2日,作为“北京市的第一张地区性报纸和唯一一张党报”的《北京日报》终于跟广大群众相见了,这对于当时北京地区的新闻事业来说是一大突破,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范瑾被称为是北京市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纸开始发行后,范瑾的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多了。

正因为《北京日报》的地位不一般,所以选稿就更要严谨。

因为范瑾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也让当时很多与她一起工作的记者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北京日报》最早的美术记者之一、新闻漫画家李滨声曾在采访中回忆起当时跟范瑾共事过的日子,他说:“范瑾同志亲自参加每周一的评报会,她能叫出报社每个人的名字,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称呼‘同志’。”她清楚地记得很多记者编辑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足以可见当时范瑾工作的用心,《北京日报》在后来的纪念报道上是这样评价范瑾的:“深入扎实、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一直贯穿在范瑾同志办报的全过程中……直至今日,范瑾同志的这些办报思想依然对《北京日报》影响深远。她的谆谆教诲和身体力行,在全报社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报风和社风,对以后一代代在北京日报工作的人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后来经过了种种磨难,范瑾在1975年后离开了她奋斗了一生的新闻事业。

虽然人不在报社了,但是当《北京日报》有什么突出成绩的时候,范瑾依然是最为关注的那一个。

后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的时候,当时的范瑾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算好,但是她还是出席了集团成立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自己当时一路扶持筹备的《北京日报》,逐渐发展壮大,她的心里也非常高兴。

退休后的范瑾心依然牵挂着新闻事业,据说她每天都要阅读20多种报纸,她认为自己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报纸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革命人的一生坚持

每年《北京日报》都会给范瑾送来报纸,看完报纸之后,范瑾会把这一年的报纸整理得整整齐齐然后还给报社,她表示这是公家的东西,不能让公家有损失。

而范瑾的勤俭节约精神还不止体现在这里,她的家里有很多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家具,她的很多衣服也都旧了,但是她还坚持穿着,就算买新的,也要求买些便宜的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做公益的时候,范瑾却变得非常大方,她一直在坚持捐助希望工程,在她去世的半年前,刚刚发生了“512大地震”,当她得知消息后捐了不少的钱和衣服送到灾区去。

2009年,90岁的范瑾因病去世。当看到俞正声作为家属出现在告别仪式上,很多人才知道原来范瑾的儿子竟然是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范瑾和丈夫黄敬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相识了,在范瑾之前,黄敬有过一段婚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当时他和范瑾都在冀中地区工作,朝夕相处之下,两个人产生了感情,后来因为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瑾在《天津日报》工作的时候,黄敬是当时的天津市委副书记、天津军管会副主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

在范瑾来到《北京日报》工作后不久,黄敬被选为中央委员,后来成为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两个人的工作都非常忙碌,黄敬在天津工作期间,正是天津刚刚解放,各种事务千头万绪,都需要黄敬去处理,黄敬几乎24小时都在工作,范瑾看在眼里也十分心疼。

当时范瑾负责的《天津日报》也正值关键时期,忙碌起来,两个人虽然在一座城市却难见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黄敬工作如此拼命,这么多年来积劳成疾,其实在战争时期,黄敬的身体就很不好。

当时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出狱后黄敬就到上海接受了治疗,但是后来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工作过于劳累就会发病,不得不停止工作疗养。

在1958年的时候,黄敬因为旧病在广州逝世了,当时黄敬才不过46岁。那个时候他们的儿子才13岁,刚刚小学毕业。

对于儿子的培养,夫妻俩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当夫妻俩来到北京工作后,就想到了儿子的读书问题,为了让儿子不沾染上各种特权思想,夫妻俩将儿子从八一小学转到了一座普通的小学里读书

当时的八一小学里面都是各种高干子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夫妻俩担心会给儿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于是想到了这个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受父母的影响,范瑾的儿子从小就学习成绩很优异,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就回到了河北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就这样从技术员开始一步步当上了工程师,然后在2013年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了一名正国级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