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自己的故居前

6、珞珈山牌香烟

不少人都见过,毛主席回韶山时在乡亲家小憩的那张照片。照片上的毛主席,正抽着烟,坐在毛主席旁边的毛霞生,手里也拿着一支烟。但是,毛主席抽的是什么烟?多少钱一包?是哪里来的?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原来,毛主席回韶山之前,曾去武汉视察过。毛主席下榻的地方,是东湖宾馆,对面就是风景秀丽的珞珈山。武汉大学就座落在珞珈山上。那古香古色的建筑群,隐现在万绿丛中,犹如一颗璀灿的宝珠,镶嵌在仙女的碧罗带上。

联想到珞珈两字在佛国梵语中即宝珠的意思,毛主席高兴地对前来汇报工作的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刘仰乔说:“好一个珞珈山,真是名不虚传呀!”

刘仰乔说:“任重同志看中了珞珈山这个名字,要烟厂生产了珞珈山牌香烟,挺俏的。”

毛主席笑了:“多少钱一包?弄点来给我抽抽!”

“一毛二分钱一包。”王任重说:“不过,您怎么能抽这种烟呢!”

“国家的困难么,艰苦奋斗,我们要带这个头!”在毛主席的一再要求下,王任重给毛主席弄来了十几条珞珈山牌香烟。于是,毛主席随身带着,在长沙、在韶山,都是抽这种烟。

有关毛主席的抽烟史,如去这里要和大家说道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在毛主席旁边的毛霞生,手里也拿着一支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珞珈山香烟盒

主席最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抽烟的呢?有资料说是18岁,那就是1911年左右了。到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主席在湖南长沙、湘潭等5县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抽的是一种“叶子烟”(晒干或烤干而未进一步加工的烟叶)。

“叶子烟”,也叫“土烟”或者“旱烟”。当时,湖南农村老百姓都抽这种烟,毛主席为便于接近群众,一边提问、一边抽这种烟,让参加座谈会的农民倍感亲切,无形中就缩短了和他们的感情距离。

主席一生当中主要吸“纸烟”。战争年代的纸烟,来源主要是国民党军队“进贡”(战利品),香烟牌子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主席也抽旱烟。主席曾戏称自己“吃百家饭,抽百家烟”。

美国产的“555”牌烟劲大,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主席抽过“555”。据说,这是主席在战争时期延续下来的习惯;那时,国民党的军队给养对美国严重依赖,甚至连香烟亦是美国提供的;所以,战利品中、美国555香烟很常见。主席抽“555”的习惯便是那时养成的。

建国后,抽洋烟要花外汇,毛主席就不抽了。继“555”之后,“熊猫”、“中华”两种国产品牌的香烟,主席都先后抽过一段时间。那时,这两种烟都很有名,主席也满意,只是这两种都价高位尊,主席觉得吸烟花的钱太多。所以,当他听说湖北的“珞珈山”香烟后,经过试抽、觉得烟味好、价格低,一下子买了许多带在身边。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主席日理万机、常用烟来醒脑提神。尤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是一支接一支,许多重大决策就是在烟雾缭绕中形成的。美国作家R·特里尔撰写的《毛泽东传》,是这样描述评价主席抽烟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毛至少有60年的抽烟历史。可能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烟多。毛似乎有一段时间戒了烟。伏罗希洛夫元帅在斯大林死后访问中国时,曾告诉毛说:如果斯大林遵照医嘱戒了烟的话,他不至于逝世那么早。于是,毛也戒了烟。但是,十个月以后,他又重新抽了起来。他说:戒烟无益于事,我们工作太辛苦,不能不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手持香烟

为了减少香烟中尼古丁对身体的侵害,工作人员建议他使用过滤烟嘴。1961年7月,中央办公厅便委托外交部从日内瓦购回两打过滤烟嘴,折合人民币94.23元,是从主席稿费中支出的。

主席的烟瘾很大,工作人员每次买回的烟数量较多。香烟很容易吸收潮气,不便于长时间保存。但主席本人并不计较香烟是否受潮,照抽不误。后来,工作人员周福明便为毛主席特制了一个“烤烟箱”,常常将香烟烤一烤再给他抽。

到了冬天,北方的气候又很干燥,卷烟的水份被蒸发掉后、味道也就变得不理想;周福明又慢慢摸索出用新鲜菜叶一条条包着准备抽的烟,这才解决了问题。

1968年,毛主席患重感冒,病中烟瘾发作,一抽烟便咳嗽不止。李先念向他推荐什邡烟厂专门生产的13号特供雪茄烟,吸过后,咳嗽立即缓解。毛主席说:“此烟既过瘾又不咳嗽,真是太妙了。”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为确保主席的抽烟安全,国务院办公厅决定,将什邡卷烟厂的特供烟生产小组举迁到北京的南长街80号,专门生产“一三二”雪茄卷烟。

后来,主席身体日渐衰弱,医护人员既不忍让他承受戒烟的痛苦,又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身体受损,于是就想个办法:与烟厂合作,专门为主席生产一种掺有中草药的雪茄烟,去掉一部分香烟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让他既可以缓释一下烟瘾、又尽可能地减轻对身体的损害。到了晚年,主席疾病缠身,就连这种雪茄也不能抽了。

7、看旧居

毛主席从谢家屋场出来,来到旧居。他观看了旧居的每个房间和里面的陈设,屋内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原来的土墙还是土墙,不过修整后加高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母亲文素勤(文七妹)、父亲毛贻昌(毛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9年。主席兄弟三人同母亲在长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大弟毛泽民的卧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看自己少年时读过的《中等适用算术教科书》

当毛主席走进堂屋,望着神龛上的神宗牌位和观音菩萨,对罗瑞卿说:“我家里过去信菩萨。”然后,毛主席边作揖边说道:“这便是我初一、十五的工作。”引得大家都笑了。

毛主席来到父母的房。墙上挂着两位老人的照片,毛主席凝视着照片上的父亲母亲,眼睛湿润了,轻声地说:“母亲,您的孩子回来了!”他又指着母亲的照片对大家说:“我母亲脖子上生了一个包,穿了眼儿,要是现在就不会死了。”

主席的母亲是得了淋巴腺炎去世的。旧社会,药品和医疗条件差,致使主席的母亲在52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而主席的父亲,因为伤寒病去世时、才年仅50岁。

毛主席走进自己的卧房,看到1919年兄弟三人同母亲在长沙的合影,激动地走近跟前看了又看,用地道的韶山话问:“咯是从哪里拱出来的?”

“是唐家圫(指毛主席的外婆家)保存的。”旧居工作人员回答。“这是我母亲有病时照的。这个像和我现在完全不同了。”这是毛主席与亲人一起拍摄的最早的一张合影。

随后,毛主席来到弟弟毛泽民的卧房,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墙上的遗像,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泽民这个像很像。”

当走进养牛的小屋时,带领我们参观的同志指着墙上挂着的一个铁牛鼻子说:“毛主席从小就爱劳动,七八岁就帮家里放牛,这是当年保留下来的原物。”

毛主席看了看铁牛鼻子,笑着对大家说:“靠不住,你们别相信,这个东西不知道从哪个山上捡来的。”说得大家都开怀笑了起来。

出了家门,有一棵枇杷树,导游同志说:“这是毛主席少年时种的。”开始毛主席说记不清了,后来又说:“有可能。”

从故居出来后,毛主席来到门前同热情的乡亲合影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和韶山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8、访学校

离开旧居,毛主席来到韶山学校看望师生。“韶山学校”校名是毛主席题写的。1952年,毛宇居(主席堂兄、启蒙老师,曾教过主席10个月的书)受韶山乡政府和乡亲们之托专程到北京,请毛主席为家乡的小学题写校名。

毛主席第一次题写的是“韶山小学”,一思忖,韶山小学要发展,以后还要发展初中、高中、大学,又写了“韶山学校”四个字。毛主席习惯写草书,四个字写得龙飞凤舞,落笔后一想,小学生看不习惯草书,于是又重写了一遍。

一走进学校的大门,师生员工排起队伍欢呼雀跃。在全校师生热烈欢迎和“毛主席万岁”声中,主席被可爱的韶山少年们围在中间。主席显得特别高兴,在老师和同学中间,亲切地同小朋友交谈。两名少先队员上前向毛主席敬礼,一名男孩踮起脚给毛主席戴上红领巾。毛主席戴上红领巾,笑盈盈地说:“你们看,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啦!”

对于那些兴高采烈的少先队员们,毛主席既是领袖又是乡亲,之前从亲人的言谈中,他们早已知道了许多毛泽东的故事和趣闻,今天在学校真的同毛主席站在一起,大家心里都很激动。一张张笑脸,像朵朵鲜艳的花朵,向着毛主席绽开着,传达着浓浓的春意。这一场面被摄影记者侯波摄入镜头,成为历史性的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在田埂上与孩子们交谈。

<待续>(共三部分,这是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