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茫茫雪山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身着红军军服,但放眼望去,很难相信这些人是行军作战的士兵。

因为这支队伍中有许多年过半百的老人、即将临盆的孕妇以及步履蹒跚的病人。

他们彼此搀扶着、拉扯着在雪山上攀爬,有人甚至只能躺在担架上,被队友一点点抬上雪山。

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分外醒目,只见他面色煞白、嘴唇发紫,双手死死扣住凸起的石块,紧接着深吸一口气,用力一撑,往前爬了几步远。

说是“爬”一点儿不为过,因为往下看去,他的整条右腿都“消失”了,截断的伤口还被包扎着,依然没有痊愈,他就这样拖着伤腿,在雪山上慢慢挪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山石冰冷湿滑,他手下一个不稳,竟脱手从雪山上滚了下去,一直滚了十几米才堪堪停住。

周围队友连忙上前查看,见他没摔伤才松了一口气。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队友们心有余悸,忍不住再次劝他躺上担架,但他拂开队友,喘着粗气道:

“我没事儿,我能自己来。”

这个“倔强”的男人就是钟赤兵,不久前在娄山关一战中受伤,被医生截去了右腿。

身负重伤的钟赤兵本该从部队退役,留在农户家中养伤,但毛主席探望后承诺道:

“你是个英雄,部队不会放弃你,就算抬也要把你抬出去。”

是什么让钟赤兵获得如此承诺?留在部队后,残疾的他又会被安排在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英雄

实际上,这不是钟赤兵第一次被毛主席肯定,也不是他第一次面临“伤残”。

钟赤兵16岁就参了军,成了彭德怀部下的一名基层战士。

当时的钟赤兵还很瘦弱,上级都担心这个娃娃吃不了打仗的苦。

然而,他年纪虽小,志向却很大,行军打仗从不喊苦喊累,5年时间就从战士升任至红12团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蒋介石向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钟赤兵所率部队被逼退至白塘村。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如果继续防守,钟赤兵一众只会被困死在此地。

危急关头,他当机立断,转守为攻,与国民党军队正面对抗。敌军被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措手不及,瞬时间落了下风。

红军乘胜追击,打头阵冲了上去,五轮进攻之后,敌军逐渐撤退。就在钟赤兵松了一口气时,一枚榴弹直直朝着他飞来,正中左手。

钟赤兵吃痛看过去,只见左手拇指已经被齐根削下。

然而,战争还未停止,钟赤兵来不及仔细处理,随便包扎了两下就继续投入战场。

等战斗取得胜利后,钟赤兵的手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绝无接上的可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中央为他颁发了三等红星奖章,主席也亲自来探望他的伤情。

人人都替钟赤兵感到可惜,但他自己却对这次受伤满不在乎,乐呵道:

“没了手指,不耽误打仗。”

打这时起,毛主席就对他的“硬气”有了深刻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娄山关战役

一年后,钟赤兵再次接到任务:与13团配合,夺取娄山关

当时,毛主席正指挥红军绕开10万川军的围堵,而夺取娄山关是反“围剿”计划的重要一环。

钟赤兵领命后不敢耽误,全速向娄山关进军。

等12团到达娄山关时,13团已经与驻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对上了火。

王家烈手下有一批出了名的士兵,被称为“双枪兵”,他们作战时,除了带着一杆步枪外,还会带一支抽大烟用的“烟枪”,上战场前猛抽几口大烟,让自己变得更加亢奋。

由于众寡悬殊,13团在对战中逐渐落了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赤兵得知情况后,立即向12团团长请缨:“我带1营过去打先锋。”

钟赤兵所率1营一抵达战场,战局立刻有了回转之势,当天早上就拿下了一个据点。

王家烈心有不甘,当即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然而,随着12团后续部队的抵达,“双枪兵”败局已定,于正午仓皇撤退。

钟赤兵立即下令追击,一路追到黑神庙附近,“双枪兵”见逃不掉,又开始整军反扑。

战况一度十分混乱,枪炮声不绝于耳,我军士兵愈战愈勇,手榴弹用完抬枪扫射,子弹用完抽出大刀与敌人近身肉搏。

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钟赤兵也“杀红了眼”,冲在最前面与敌人厮杀起来。

混乱之中,一枚子弹击中了钟赤兵小腿,他一个踉跄,直直倒了下去。

跟在一边的警卫员立马赶上前,撩起裤腿一看,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右小腿一大块肉已经被子弹撕开,伤口深可见骨,鲜血喷涌而出,眨眼间就将整个小腿染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警卫员连忙扯下上衣,将伤口紧紧包扎起来,但鲜血依旧直往外冒,布条很快就渗出血来。

见伤势严重,警卫员劝钟赤兵撤出战场,但钟赤兵竟咬牙站了起来,挥手道:

“不碍事,都是小伤,别在我这儿浪费时间。”说完就继续加入战场。

警卫员拿他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他作战指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钟赤兵的脸色越来越差,很快就站不住了,只能趴着指挥。

这场战役从天亮打到天黑,等到12团、13团胜券在握,战局已定时,钟赤兵终于撑不住昏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次截肢

钟赤兵昏迷后,很快被送去治疗,但赶来的医生一看到他的伤口,心就沉了下来。

因为他的伤已经开始恶化,本就有裂痕的腿骨更是在强行扭动时完全裂开,要想保命,只能将小腿截去。

然而,在红军漫长的跋涉历程中,医疗物资不是耗尽,就是丢失。

如今医生手中不仅没有麻药,甚至连能用来截肢的手术刀都没有,无奈之下,只能找来一把砍刀和锯子做手术。

手术进行了整整3个小时,期间钟赤兵疼得青筋暴起,多次疼晕,却又很快疼醒。

这种被锯断腿的恐惧和疼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从医生到护士,从首长到士兵,无一不替钟赤兵捏了一把汗。

然而,他们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敬佩,因为从始至终钟赤兵都咬牙忍着,甚至没发出过一声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术结束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庆幸钟赤兵从鬼门关走了回来。

但钟赤兵却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他满脑子都是一件事:没了腿,当不了兵了。

可失意并没有换来幸运女神的垂怜,几天后,伤口感染。

他不得不再次躺上“手术台”,这一次,膝盖以下全部被截断。

然而,情况并没有就此好转,刚推出手术室没几天,伤口再次感染,这次医生只能无奈表示:

“必须把整条腿截去。”

于是乎,不到15天时间,钟赤兵的腿被锯了三次,一条完整的右腿一点点从他眼前消失。

然而,在钟赤兵心中,比“断腿”更令他恐惧的是“退伍”。

很明显,钟赤兵已经不能再进行战斗,于是组织事先联系好附近农户,安排他去农户家中慢慢养伤。

但钟赤兵心里清楚,与部队的这次“分别”,极有可能是“永别”。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组织的安排,一心要留在部队:

“我不会拖后腿,让我跟着部队,就算爬我也能爬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赤兵的坚定让上级十分动容,甚至惊动了毛主席,当主席与众多首长一同前来探病时,他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意愿:

“我不想离开,我宁愿死在部队。”

钟赤兵的话让毛主席深刻意识到,这是一名我军决不能“放走”的战士,身体的残疾必然困不住钢铁的意志。

于是,毛主席承诺带他一起长征,并把他安排进中央卫生部休养连。

休养连是长征路上成立的一支特殊连队,专门负责护送红军中体力较弱的老人、伤员、妇女等人。

一开始,钟赤兵转入休养连后只能躺在担架上,让别人抬着走。

这让一生自强钟赤兵十分愧疚,连饭都不肯多吃,硬要将攒下的口粮分给其他人,还义正言辞道:

“我一个整天躺着的人,又不耗什么体力,吃不了那么多!”

连长见他不听劝,只得收下这些口粮。

一次,休养连在行军时遇到敌机扫射,钟赤兵躺在担架上来不及躲闪,贺子珍同志见状,直接扑倒在钟赤兵身上,当起了“护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赤兵急得冷汗直流,但死活爬不起来,当他闻到贺子珍身上的血腥味时,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

等敌人一走,钟赤兵立刻喊人查看贺子珍的情况。

经过检查,贺子珍身上竟有大大小小17处伤,但好在这些伤口避开了要害,幸运地活了下来。

钟赤兵心里既感动又愧疚,恨不得自己马上好起来。

于是,当他稍能下地时,就不愿意再躺担架,要么让人扶着挪,要么拄着拐往前蹦,最不济也能爬着走。

就这样,钟赤兵靠着一条腿跟上了大部队,走出了草地,翻过了雪山,所有见证过这一幕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整旗鼓

1937年,钟赤兵被送往苏联,在那里接受更好的治疗。

在此期间,钟赤兵全力配合医生,每天坚持住着拐杖走路,一走就是三四公里,连健全之人都不一定能走得比他快。

伤好后,又送他去共产国际党校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里,钟赤兵一改“兵气”,虚心当起了学生,没日没夜地学习,很快就从一个汉字都认不得多少的“粗人”,变成了精通中俄双语的“高知分子”。

1945年,辗转国外多年的钟赤兵再次回国,被委以重任,任为北满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又多次升迁。

1954年,钟赤兵在贵州意外遇到了王家烈。

此时,王家烈已成了贵州省人民大会代表,能与钟赤兵称一声“同志”

然而,两人再次见面时,王家烈已经不记得钟赤兵了,反倒惊讶地询问:“钟将军,您的腿?”

好在钟赤兵早已放下心中芥蒂,三言两语就揭过了当年的事,还开玩笑道:

“当年先生所率领‘双枪兵’借走的腿,何时能还给我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家烈反应过来后连连道歉,说什么也要补偿钟赤兵。

但钟赤兵反倒拍着他的肩膀说:

“旧事就不要再提了,以后我们只要竭尽所能,为国家做事就行了。”

钟赤兵的话让王家烈无地自容,只能连连感慨道:“大将风度,大将风度啊!”

钟赤兵的一生幸又不幸,在他黑暗的人生中,总有些亮光熠熠生辉,指引着他前进,当他向着党的方向追逐时,党也在他奔跑的道路上铺满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