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是一年高考季,不免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高考时刻。

我们那一批是陕西省新课改之后,首批参加高考的学生。学校整体实力一般,处于县城高中的中游水平。

当年我们全年级参加高考有六七百号人,最终勉强上二本线的人也就只有六七十,真正直接拿着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读书的应届生,可能只有三分之一。

那一年高考数学题特别简单,奈何自己水平不行,脱了成绩的后腿,总分勉强搭上了二本线,只比划线高了仅仅11分。

当时我们全年级的人,一半在本校参加高考,一半被分流到兄弟学校。6月7日考完语文,感觉不是很好,觉得作文有点跑题;到了下午,数学题比较简单,反倒有点不太适应,稀里糊涂度过了紧张的两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hi,高考君》剧照

6月8日,有了昨天的考场经验,反而多了几丝淡定,紧张的情绪一扫而空。发卷、阅卷、写名字、作答,一气呵成,中间几乎没有停顿。一眼看出会做的题,思考片刻,下笔犹如神助;遇到挠头烧脑的题,也绝不过多纠缠,画下记号,进入捡分模式。能写出答案的,严格按照步骤,争取满分;明显是筛选清华北大人才的题目,争取列出几个公式,能搂到一分是一分。

那时候老师说:不会的题目,不要交白卷,写个“答”字,阅卷的时候也能给你一分。可不要小瞧这一分,往往能在全省排名里“踩死”一千人。

这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旦遇到了一点头绪也没有的题目,硬着头皮也要写上几笔,绝对不会当个“白卷书生”。

印象中,平时模考的时候,成绩一直在450多分徘徊,多一分很难,少几分却相当容易。语文成绩,马马虎虎,平时基本很难闯过百分大关,老师阅卷,作文从来没有给过45分以上的成绩,班上同学的作文,如果超过50分,便会被当作“范文”剖析和解读。数学成绩,一直在打百分“保卫战”,偶尔发挥的不错,也会整到120分,但毕竟是少数,更不是高考的关键时刻。理综比较喜欢学物理,整体的成绩刚及格,基本卡在180分的“档口”,不上不下,每次做到物理有关电磁学的解答题,基本属于放弃状态,15分的题目,基本也就只能得三五分;英语属于挠头的科目,一直都是大短板,印象中在高考之前,从来没有超过90分。

当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想考上二本,难度太大,英语拖后腿太严重。

没办法,硬着头皮啃单词书,买了一台能充电的小台灯,每晚宿舍熄灯后,头顶被子,趴在被窝里挑灯夜战,剖析完形填空、刷题阅读理解、复盘改错题、背诵范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英语成绩勉强达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高考》剧照

高考结束,第三天去学校拿了被褥回家。家里没有电脑,查成绩不太方便,索性就与同学约定去网吧查成绩。记得6月24日,上午九点多,我们五六个人进入网吧踅摸位子落座,每人点杯奶茶,拿瓶矿泉水,备桶方便面,不是打游戏,就是在网聊QQ,各自疏解着成绩公布前的焦急与彷徨。

上午11点55分,齐刷刷地退出聊天、游戏界面,进入招生考试网,生怕错过了查成绩的黄金时刻。谁知当天访问量太大,到了12点,网站就像挤公交的人群,硬是挤不进去,总显示正在加载中。

突然,旁边的哥们惊呼,接近600分,听后大家都说这成绩铁定可以报所211。过了约半分钟,才查到了自己的成绩,511分,刚过二本线。高兴的是,好歹可以上所大学;恼人的是,二本线是500分,擦线而过的志愿怎么报?

当时学校建议每个人订阅一份高考志愿报纸,外加一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书。报纸刊登有每所学校当年的招生计划、专业、学费等基本信息;高考志愿填报书籍,有每所学校历年的投档分、学校简介等情况。

查完成绩,回到家中,接下来填报志愿的事情,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他们也不懂,只能自己硬着头皮翻阅书刊。而自身对各个学校的情况一无所知,对专业更是云里雾绕,只能凭借书籍里的有限信息查询“盲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网络

因当年是陕西省第一年实行平行志愿,每个人都有全省的排名,记得自己大概是六万五千名左右。这个成绩想要在西安的二本学校里挑专业,着实难度很大,沿海发达地区更是没有可能,填报东北或新疆、内蒙等地区的高校,会被录取的概率才有可能稍微大一点。

最终,经过两三天的甄选,填了六所学校,但是结果可想而知,一个都没被录取。当时想的是西安文理应该差不多吧,结果也是差了3分,最终导致滑档。

没办法,只能参加征集志愿补录,最终被西安一所三本院校的二本专业录取,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得知被录取,想着以后争取努力考研,所以就在家人的陪伴下,提前去学校转悠了一圈。

当看到学校的食堂是由租赁厂房改造而来,神圣的、光辉的大学象牙塔形象,瞬间在内心崩塌。感觉这与自己脑海里的大学形象,差距甚远。在经过一阵艰难抉择后,说服了父母,最终选择复读。

记得复读的时候,收费标准是一本线以上的学生,免收学费;二本线以上,每学期800元;二本线以下,按照分数的差距,另行核算学费标准。自己去报名的时候,已经是9月1号开学之后的事情,学费加上书本费共交了1000多块钱,分配的班级,被称作“0班”。

后来同学才说,我们那个班里都是二本线以上的学生,共有120多人,老师觉得生源不错,所以才叫了一个“0班”的名字。至于为啥叫“0班”?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班,与学校历史上的某个复读“0班”情况很相似,遂再次启用。

因学生太多,实际整个班只有座位靠前,约占一半的人可以听得清楚老师讲课,看得见黑板飞舞的字。我们成绩中不溜的人,按照分数高低选座位的规则,只能靠后,自然是“耳聋目瞎”,全凭自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小欢喜》剧照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第二年的高考时刻,与第一年参加高考不同的是,有了之前的经验,不管是参加考试、填报志愿等,相对而言,更加从容一点。

又是新一年的6月24日,依旧是与同学一起去了网吧,点了去年熟悉的味道,静待查询成绩的紧张时刻。经过一年的努力,成绩比第一年有所提高,涨了整整40分,高出一本线11分。当时觉得,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好歹成绩有了提高。

第一年的成绩是比二本线高了11分,第二年比一本线高了11分,总分551分,全省排名在3万3千名左右,填报志愿的时候,又开始犯了难。

直接报一所二本院校,觉得分数有点亏;要是填一所一本的学校,专业又没得选,只能服从调剂,大概率都不会选到心仪的专业;如果一定要想上211,报考偏远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可能,就是专业没有回旋的余地。

那一年比较方便的是,家里新扯了网线,装了一台电脑,查阅各个学校的资料方便许多。为了填好志愿,关在屋子里整整看了三天的资料,既有在报纸上圈出的学校和专业,也有查阅书籍上每所学校历年的录取分数和位次,生怕错过一个关键信息,遗憾终生。

当时如果想上211,这个分数留在西安肯定是不现实,但是可以冲刺一下西农试试;或是去上石河子大学,那时候这个学校在陕西的录取分数比较低,根据历年的录取分数,应该可以上。

实力稍强的一本院校,比如西安理工,那时候也是上不了。自己根据地理位置稍优越,学校实力也还算可以的标准,结合大学排名情况,就索性圈了外省的几所学校,比如:青岛大学,湘潭大学等。

那时候计算机和软件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自己圈了不少有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校,但是奈于学费普遍在万元左右,最终也是彻底放弃,选择了一所二本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并且在填报第一批志愿的时候,均没有填报服从调剂,结果可想而知,最终一本滑档,只能参加补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网络

当时有一个学校的补录,至今印象深刻。那便是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软件工程专业出现在本次征集补录范围之内。那时候不太懂,思考为什么电子科技大学要把本部和沙河校区分开招生呢?为此还给该校打过几次电话,但都没有接通,遂最终放弃。

后来才得知,当年是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第一年单独在陕招生,很多人可能以为与电子科大主体在毕业、就业等方面有所不同,外加很多人不了解、不掌握最新的高校动态,导致没有多少学生填报,才出现了电子科大在陕西出现征集志愿补录的罕见情形。这也是自己填报志愿比较遗憾的地方。

等到弟弟妹妹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已经是好几年之后的事情,想再给他们说电子科大沙河校区招生的情况,才发现已经是“无漏可捡”,沙河校区的分数,往往只比电子科大低10分左右,录取线也基本在600分以上。

现在回头再看当初填报志愿的情景,确实是感慨万千。也就突然不难理解张雪峰为什么这么火?受到众人的追捧?即使数万元的填报志愿圆梦卡,一经推出,直接秒空,有钱也买不到。

考出高分是能力,如何将分数的效能充分释放?既不浪费取得的成绩和分数,又可以上一所不错的学校,选上心仪的专业,不仅讲究填报志愿的技巧,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更考验着学生和家长的智慧与实力。

天气炎热,炙烤的温度,为正在等待成绩的焦灼心,徒增了几分热意。过线的成绩,还要筹划志愿填报,也是抓耳挠腮的事儿;没有上线,又在忧虑脚下的路在何方?正在发生巨变的时代,最大的好处,便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高考一条路。养家糊口的手艺,也依旧有人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儿。

毕竟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事百态,用观察的视野去记录,有时也能是一条讨生活的路。

作者 | 胡永 | 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