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铜陵6月25日电(记者韩震震)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6月24日,安徽省铜陵市举行新闻发布会,铜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东,介绍了该市土地节约集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耕地总量“三连增”,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同比上升15.89%

张东介绍,安徽省是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近年来,铜陵市全面贯彻落实试点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构建了具有典型工矿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特色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

“2022年,铜陵市在安徽省‘十三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排在第一方阵,获得全省通报表扬。”张东介绍,2023年,铜陵全市耕地净增加4611亩,达到139.73万亩,实现耕地总量“三连增”,在2023年度省对市的耕地保护“首考”和省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名。

2023年,铜陵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0682亩、闲置土地4229亩、低效用地2030亩,处置面积创历史新高。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下降率4.82%,较上年提高2.86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45.92%;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449.12万元/亩,较上年增长14.46万元/亩,同比上升3.33%;工业用地地均税收21.45万元/亩,较上年增长2.94万元/亩,同比上升15.89%。

在2023年度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狮子山高新区、铜陵经开区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4、第12,较2022年分别前进6位、4位;枞阳经开由原来第66名提升至第17名。“推进标准地改革拓展升级”入选安徽省报自然资源部8个节约集约改革典型案例之一。

上下联动一体推进,实现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三个100%

在推动改革试点工作中,铜陵市强化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试点工作专班建立“县区+园区+部门”联席机制,实行每月调度、定期通报,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一体推进的良好氛围。

铜陵市还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7个方面39项颗粒化任务,其中省级共性任务30项、探索试点任务9项,截至目前,已完成27项,序时推进12项,已制定出台政策文件11项。

同时,铜陵市还加强“园区-单元-项目”一体化管理,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狮子山高新区实施“工业上楼”试点,率先实现闲置用地清零。创新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清单化管理、精准化配置、极速化报批”机制,中储粮项目在全省创造用地报批“新速度”。探索推行“智联耕保”赋能“田长制”,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实现2013-2021、2022、2023年度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三个100%。

因地制宜改革探索,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

“在改革推进中,我们坚持保障重大项目与守牢耕地红线相衔接,坚持盘活闲置低效与推进招商引资相嫁接,坚持企业诉求与政策供给相对接,坚持园区突破与城乡共进相链接。”张东在介绍铜陵市改革探索经验时说。

随着G3大桥、G330、天天高速、江北港区铁水联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铜陵,铜陵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土地要素保障专项工作组,建立重大项目包保服务机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专班例会制度,认真组织重大项目和临时用地占用永农综合性论证。

铜陵市在开发园区率先推行《存量土地图册》,按照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待批待征土地等五个类别,逐宗调查建立图册,并从规划匹配、建设强度、利用效益三个方面“一地一策”明确优化利用建议,形成“图册成果共享、项目招引共商、盘活处置共治”的一体化、链条式工作体系。

同时,结合发展所需、企业所求,铜陵市对照省厅60项任务清单,专题报告申请增加三项试点,即鼓励部分地区的园区建设高标准厂房、建立闲置用地有偿收回机制、拓展标准地用地类型和适用区域。狮子山高新区作为全省首批“工业上楼”试点,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构建上下游协同产业链,集聚关联企业12家,亩均投资达450万元,超园区平均水平2倍,目前园区已实现闲置土地清零。

在推进闲置用地有偿收回过程中,铜陵市还灵活运用府院联动机制,助力营造法治营商环境,义安经开区先后处置闲置低效用地21宗,涉及土地1200亩、厂房24万平米,并成功进入优质企业10家。

目前,铜陵市城镇化率67.2%,节约集约改革在城区、在乡村还有很大空间。

在老矿区,狮子山独立工矿区通过规划调整、城市更新、地灾治理、环境修复等一系列组合拳,腾出城镇建设用地900亩,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惠及1.9万人。铜官山1978文创园已然成为“城市创意会客厅”。

在主城区,铜陵市充分利用闲置楼宇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商务楼宇从“建筑盆景”转变为“产业风景”。

在农村,枞阳县以农村闲置校舍为切入口,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先后盘活40所闲置学校,土地面积495亩,建筑面积6.7万平米,用于建设扶贫工厂、养老院及公共设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