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就比较明确了。在你分数有优势,尤其是优秀的孩子,一般学校优先,不必过度纠结专业。当然,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还是专业第一。

1、学校优先,因为就业歧视客观存在,各种招聘中对毕业学校有严格要求。

把学校放在优先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学什么并不决定你一定做什么,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招聘动辄就讲究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客观现实,否则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了。

20年前的大扩招,让高等教育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23年全国高校招生1042万人,是扩招前的10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人口大国。今年大学毕业生达1179万,加上回国留学生,几乎占到我们城镇新增劳动力的80%。

英雄不问出处,但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今天,孩子的出身,即毕业于哪所学校,成了很多企业在招聘中初筛的第一道门槛。如果没有这个身份,简历都投不进去,我们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看出身是错误的,甚至违法,教育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不得设置招聘门槛,不得看出身,但各种用人单位,甚至包括各级政府部门都熟视无睹。

2018年,上海调整落户政策,对部分优秀人才直接引进,不再排队算积分,而核心标准就是北大清华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注意,清华北大硕士、博士也没有用,必须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背后的原因其实也简单,清华大学一年招的本科生仅有3800人,但研究生却高达9000余人。在上海有关方面看来,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选调生更是严格限定了毕业学校。我们的组织部门为培养后备干部,推出了选调生制度,即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从基层干起,为未来储备优秀干部,可以说是公务员里面的“精华”。2019年山东400余名选调生指标,直接给北大清华定向60名,另外的指标只有20所高校毕业生有报名资格。也是2019年,江苏对于选调生资格则限定在15所985高校,上海市则限定在10所985高校毕业生。

近年各省市对入围学校范围稍有扩大,但仍然聚焦少数双一流高校。

2024年,中央单位的选调生入围要求严格限定在30余所双一流高校,仅有2所211高校入围(中国政法与中央财经),多所985高校也未能入围。

不只是社会企业、体制内单位,外企也同样。Intel在中国的招聘中,毕业学校只分了3种,985、211和其他。去年香港引进人才,内地9所高校入围,但香港的落户仍然限定:本科生。

我们坚决反对就业歧视,但现实很残酷。如果不是毕业于这些学校,我们都没有资格去应聘。

2、学校优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著名高校所提供的资源与软环境是一般高校难以企及的,这包含学习与发展机会,周围同学与老师的间接影响等等,即和什么人在一起是很重要的。

3、学校优先,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科出身是我们一辈子的标签,无法改变,但是专业上我们却有广泛的调整机会,比如读研究生,比如转专业,而且越交叉,越有优势。

因此,在你的分数有优势、可以选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学校,而不是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这里说的学校优先,主要是指社会上就业设置的门槛学校,而不是一本二本。

这些门槛主要就是三个,985,211,双一流。

985、211是一个确定的名单,分别涉及39所高校(985)和116所高校(211),二者是包含关系,即985均是211。

2016年国家正式推出双一流工程替代985和211,但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用人评价标准中,还在广泛使用着985和211的尺子。

2017年正式推出的双一流共涉及140所高校(其中双黄蛋均按两个学校计算),大家可能不熟悉。简单讲,就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大学高校简单可以类比为过去的985,事实上就是原来的985加上3所新入围高校构成的,这三所分别是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而一流学科高校等于原211高校加25所高校构成,这25所高校主要是由学科特色特别突出的高校构成,综合性的大学其实只有宁波大学与河南大学。双一流的引导目的是很明确的,希望高校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再大而全,而是突出特色。

根据原来的规划,双一流实施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也就是说,有可能你进入的时候是双一流,但毕业时却不是了。有什么办法?努力考更高的分数就是了,上排名靠前的双一流大学永远是最保险的。

前两年,最新一期即第二期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规则变化比较大,并没有按原来的高校与学科两个层次去区分,更强调了学科,没有再提一流高校的说法。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一轮双一流名单,更多的是做了加法,增加了7所高校,双一流名单扩大至147所。原定的有进有出,淘汰一部分学校和专业,变成了只进不出。虽然没有做减法,但对15所学校的学科挂了警示黄牌。

5、必须澄清的一个误导:一本二本是不必太在意的门槛,因为从来就不是用人门槛。

一本二本,本来只是招生操作流程中的概念,即第一批,第二批录取高校,并非严格的学校等级质量划分,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中学以此评价升学质量,评价老师,中学老师也被动推崇、热衷这个概念,于是逐渐成了一个大学质量概念,误导公众多年。

每个省一本二本的名单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全国从来就没有过一本二本的确定名单,因此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也无法设立这个门槛。有很多高校既在一本招生,也在二本招生,我们如何界定这个高校是一本还是二本?很多地方学校在本省是一本招生,但在外省就只能是二本招生,这算几本学校?北大多年前在北京招生时,其护理专业曾属于二本,我们难道说北大是二本高校?

伴随新高考的推行,录取上不分批次,一本二本的概念则彻底消亡了。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说因为这个学校是一本,就放弃自己心仪的专业,没有任何价值。

6、对于一般双非普通学校,如何选择判断?

第一就是看历史。教育是讲积淀的,现在的近3000所普通高校中,约60%是大扩招的产物,历史才20年左右;本科高校中,60%以上的高校本科历史也不足20年,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一个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就是学校过去的隶属关系,即老部委学校。90年代末因为高校管理调整,大量部属高校或转交教育部,或下放地方政府,那些转入教育部的基本发展都比较顺利,下放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没落。这类学校其实都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学风校风总体都不错,值得选择。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就是这个领域顶尖的学校之一,虽然不是985、双一流。

第二,就是看推免资格。目前有推免资格的高校大约是366所,远远高于双一流、985、211的数量。之所以给这些学校推免资格,都应该是经过专家的客观评价的,是值得信任的。至少,在这些高校想读研时,有机会参与推免,会省很多事。

第三,应该高度重视一批中外合办学校与特殊机制高校。这些学校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独立法人性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

还有一类是近年以新的体制举办的学校,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以及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

这些学校可能历史并不长,但因为不同的体制、强大的资金投入、优秀的举办者,让这些学校迅速发展,值得考虑。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说学校优先的前提,是这个学校优秀到值得你放弃专业,这些层次的主要是以双一流大学头部学校为主。对于大部分只能选择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高专的同学,还是以专业优先。这部分占多少?至少70%,甚至80%的同学。

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层面的学校多数区别比较小,伯仲之间,没有必要为此放弃专业的考虑;同时,处于这个层面的同学,大部分跨学科学习能力,即转行的能力不足,踏踏实实花4年学一个喜欢的专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