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大明朝:新能源让朱家天子进退两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久以来,中国都存在植被遭过度砍伐问题。不仅导致高层建筑越来越少,黄河上游沙漠化严重,也为日常生活带来燃料短缺。

正所谓上天关了门就会再开窗。唐朝人很早就发现煤炭的作用并投入应用,却只能供给权贵享用而轮不到民间普及。直至朱明王朝鼎力,依然在新能源政策上进退两难。

燃煤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的《卖炭翁》 正是晚唐燃料危机的真实写照

早在唐宋之交,由于气候渐冷和过度砍伐,酿成森林资源匮乏与更加迫切的燃煤之急。于是,官家选择打击垄断投机,严惩乱砍偷罚和低价出售官炭行为。但收效不佳,甚至出现哄抢踩踏、自杀等极端事件。最后只能以减税和官营双管齐下,不仅让百姓免于挨冻之苦,还大大促进炼铁与烧瓷等高能耗行业发展。

相比之下,后来明朝的官员权力更大,唯独缺乏宋朝那种高素质武夫与文人共治天下的气度。因而在煤炭问题上的做也是法大相径庭。根据《明史》与《明实录》等史料记录:朱棣迁都北京后,因人口过剩而面临燃料紧张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在技术还是制度层面 宋朝的煤炭开采已是遥遥领先

虽然大都在元朝时已规模膨胀,但相关问题尚不突出。而且从地理层面看,京畿附近的煤矿资源实际非常丰富,也能不受限制开采。故而在《元一统志》有载:石炭煤,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

然而,明朝人却不得不面对几个相当参考的现实。首先就是经过辽金元三朝开发,周围区域的树木几乎都被砍光。同时,达官贵人又嫌弃煤窑工作辛苦且收入微薄,矿工们属于典型低素质人口。最后,还考虑到保护皇陵风水、避免聚集滋事等额外因素,严禁在卢沟桥以东的山岭挖掘山石和采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西山一度被视为龙脉

当然采煤确实会伴随环境破坏与恶劣待遇

等到嘉靖皇帝执政,明朝已架不住炭荒而放松禁令。随即,储量巨大的西山一度涌现大量煤窑,如南坡窑、下南坡窑、下嘴窑和萝卜窑。但矿监矿税们也闻风而动,甘愿被俘所有骂名,充当横在矿业脖子上的一把尖刀。后来的万历时代更精于敛财,为了能有效强征矿税,直接派动军队进驻矿区。

结果,先前担忧的聚集滋事反被激化成现实。一时间“长安门外,满路拥塞多人,皆黧面短衣,不知其数,呼冤彻天,持揭叩地”。众人控诉惨遭“拏人绑树,石打箭射,淫奸妇女,席卷家资”。矿监王朝(人名)却反诬窑户私自开矿、公然抗税、聚众殴打官差衙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放松煤禁 明廷还是出动太监与军队压榨窑户

好在朝廷还是派内阁大学士沈一贯调查。后者明察秋毫、如实上报,并受到另一位太监陈永寿支持。这才改换后者作为矿监,并释放了被押窑户。两年后索性撤回矿监、减免矿税,从而缓解了多重危机。奈何经历煤炭政策反复折腾,彼时的大明国祚已仅剩不到半个世纪。

明朝灭亡后,满清征服者承接其大部分制度,也出于类似缘由禁限煤炭开采。直至乾隆五年,大学士赵国麟奏请各地勘察,提出若煤矿无关城市龙脉、帝王圣贤陵墓、碍堤岸通衢处所,应允许民间开采,并严惩豪强霸占、地棍阻挠,以利民众。从而得到皇帝批准,让煤窑在全国各地如星火燎原般大为改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清老照片里的煤矿苦工

火烧眉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对煤炭的限制 有相当比重源于害怕火灾

事实上,大明朝对新能源政策的反复自有国情因素。毕竟,燃料不足还可以节约度日,一旦发生火灾则问题相当严重。

譬如首先成规模运用煤炭的唐人,就早早对大城采取市坊分隔规划,辅以严格的宵禁制度来降低消防风险。后来惨遭严重烧毁的长安东与西市,以及扬州、金陵和洪州等南方城市的特大火灾,皆发生在上述政策松动的王朝中后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安十二时辰》中安排元宵夜险遭突厥狼卫纵火的剧情

这种情况在宋朝时更为突出。由于商业发展需要,陈旧的市坊、宵禁制度几乎难以为继。直至大明建立才让宵禁措施死灰复燃,不料火情仍旧比相对开放的两宋更加严重。对此,有人将之归结于中古史料匮乏,远不如近古记载详细。但只要翻一翻年代更近的清朝记录,就会发现火情损害同样不能比肩朱明。

我们仅以守备最为森严的皇宫紫禁城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火灾在明朝时高达46次,而清朝仅为19次。这些火灾多发于冬夏时节,占比分别为31%和21%,春秋两季则只有15%和11%。盖因夏季多雷雨而冬季干燥风大,另有用炭火取暖、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等因素。即便燃放烟花、焚香礼佛,也会由于操作不慎而酿成大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紫禁城火灾原因统计与分析》所载明清紫禁城火灾季节分布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紫禁城火灾原因统计与分析》所载明清紫禁城火灾原因分布图

当然,这类致灾因素主要以人祸为主,占比高达51%,而天灾仅能屈居次席。其中,用火不慎占61%,燃放烟花占27%,而且都集中发生于明朝。即便是20次骇人听闻的天雷轰击,也有82%的记录来自明朝,而只有18%在清朝年间。

其中,1415年的“鳌山灯火”事件最为典型。焰火不但烧毁午门城楼,还烧死烧伤多人,连负责指挥救火的军官马旺也不幸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紫禁城火灾原因统计与分析》所载明清紫禁城火灾人为原因构成分布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宫廷对烟花爆竹与来自蒙元的曳撒等服饰十分追捧

皇宫火灾情况差距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在于有清朝吸取明朝的前车之鉴,更为重视防火。具体表现为:

1 明朝的宫中建筑过于密集,缺乏防火间距且追求高大形制,易遭到雷击而火烧连片。

清朝则采用防火墙、隔火殿、部分绝缘材料等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学是明朝预防宫殿火灾的主要手段

2 明朝人仅依赖鸱吻、宝匣、雷公柱等玄学设施,即使采用金属构件,也会适得其反地增加电荷量饱和程度加速电场畸变,也就更易产生电火花。

清朝则有钦天监参与雷电天气观测,留下完整初雷记录共121条。有时还得到皇帝支持或参与,所以能有效提供预警。

3 明朝的宫中涉火活动更多,皇室喜好以火药制作烟花。

清朝却更为慎火,注重水源疏通,增设防火设施、人手,加大防火巡查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禁城历史上的大部分火灾都发生于明朝

玄学命理诅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在玄学命理中属于 火德

讽刺的是,传统的玄学命理之说都盛传大明属于火德。换句话说,各类火灾将伴随王朝始终:

例如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胜利--鄱阳湖水战,便是以火攻击败宿敌陈友谅。以至于有民间传说,朱元璋登基后兽性大发,派人纵火焚烧庆功楼。当场烤熟不少开国功臣,效率远胜对蓝玉和徐达的特殊关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就是靠火攻击败宿敌陈友谅

明成祖朱棣同样不遑多让。先是发动靖难之役,逼着侄子建文帝在南京皇宫内自焚。随后有迁都北京后并开工紫禁城,结果刚建成不久便遭雷击失火。他最心疼次子朱高煦,则因谋反和殴打圣上遭囚禁,被明宣宗朱瞻基下令关在铜鼎内用炭火烤毙。

后来又有宁王朱宸濠之乱,同样是被王守仁在南昌附近纵火击败,落得身首异处下场。当时在位的明武宗朱厚照,则过度沉迷于豹宫泻火,搞到身体亏空、吐血暴毙。乃至重视养身嘉靖皇帝朱厚熜,常年用高火炼丹进补,病到险些被几个柔弱宫女活活掐死。依然有明穆宗朱载坖亡于欲火焚身,以及被红丸补死的明神宗朱翊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神宗朱翊钧的红丸 本质上是为满足泻火......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紫禁城,临走前还不忘放把火炙烤皇宫。与此同时,山海关外的清军蜂拥而至,用红衣大炮的烈焰轰塌一座座城池......

说到底,无论天气渐冷、薪柴渐少,对任何朝代而言都是困局。但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总能为人类化险为夷。唯有大明王朝失于火德,令人唏嘘不已,足见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烈焰有多么炙热!